[发明专利]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3356.6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3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平;孟钰婕;曲士松;李文良;刘振;赵伟东;徐巧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B01D36/02;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区 地表 节水 灌溉 低压 地下 管网 回灌补采 耦合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一种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包括:水源,过滤池,过滤池进水端经第一离心泵和第一输送管道联通水源;地下管网,包括多个纵横交错布置的相互联通的地下滤水管,地下滤水管一端通过集水管与过滤池连接,另一端连接沉砂池;地表滴灌,包括首部枢纽、滴灌带和滴灌头,首部枢纽一端连接过滤池出水端,首部枢纽另一端连接多个成行设置干管,连接于干管并成列设置多个分干管,滴灌带连接于分干管,滴灌带上设有滴灌头;地下水回补,包括开采井,经过第二离心泵及输配水管道输送至滴灌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涉及一种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属于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Managed Aquifer Recharge——可管理的含水层补给,简称MAR,是在可控制的情况下将水回灌到含水层中,目的是一段时间后重新开采或保护含水层,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漏斗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地面渗水和井注水补给等含水层补给措施。然而地面渗水法虽然投资小,效果好,但是占地面积较大;井注水具有较高的补给效率,但是容易产生堵塞问题等。
在解决人工回灌方面的问题上,中国专利申请CN201210003853公开了一种地下水回灌促渗方法,在高渗透性土层上人工挖掘修建回灌池,在回灌池内充填粗滤料作为反滤回填料,并通过加设排气管及抽气装置,可以在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时,将回灌井的平均入渗速率提高4-5倍。为解决回灌堵塞问题,中国专利申请CN201120432424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止地下水回灌井堵塞的装置,通过多级管路、转换箱与除砂器相连,来解决回灌井堵塞造成单井水量越灌越少的问题。但是,上述两种技术都没有同时解决回灌过程中的回灌效率、堵塞和能耗问题。
对此,中国专利申请CN201410423788公开了一种高效防堵塞的含水层补给装置,属于含水层补给即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沟渠,沿沟渠垂直分布的若干个滤水清淤装置,每个滤水清淤装置包括前置过滤装置、后置清淤井、以及连通前置过滤装置、后置清淤井的一条密布有通水孔的地下滤水管;前置过滤装置设置在沟渠的底部,后置清淤井位于滤水管的另一端。该装置可以将沟渠中的水快速补给到地下,且采用入口过滤技术、管体坡度设置以及后置清淤井三道措施,很大程度上预防了回灌过程中堵塞现象的发生,回灌效率高,且该装置具有设计结构简单,占地很少,不耗能、施工方便,成本低等显著优点。但是,该装置需要大规模开挖沟渠,且沟渠深度较大,导致工程量和占地面积大。该发明每套装置仅有一根过滤管,入渗效率较低,补给水量较少。利用渠道自然入渗,无法根据水量进行人工调节,汛期造成水量的浪费,非汛期水位降低时,无法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且过滤装置放置于河道底部会占用河道面积,影响水流,泥沙淤积时会堵塞过滤网、降低过滤效率。该装置只针对与地下水补给,忽视了地表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地表漫灌会导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淋溶于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等严重生态问题,并且没有考虑回灌水的开发利用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超采区地表节水灌溉与低压地下管网回灌补采耦合系统,包括:
水源,
过滤池,过滤池进水端经第一离心泵和第一输送管道联通水源;
地下管网,包括多个纵横交错布置的相互联通的地下滤水管,地下滤水管一端通过集水管与过滤池连接,另一端连接沉砂池;
地表滴灌,包括首部枢纽、滴灌带和滴灌头,首部枢纽一端连接过滤池出水端,首部枢纽另一端连接多个成行设置干管,连接于干管并成列设置多个分干管,滴灌带连接于分干管,滴灌带上设有滴灌头;
地下水回补,包括开采井,经过第二离心泵及输配水管道输送至滴灌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33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业智能节水灌溉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农业用加药滴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