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人造石英石制造空心柱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3503.X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6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富同石英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7/24 | 分类号: | B29C67/24;B29K103/08;B29L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罗宇智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人造石 英石 制造 空心 成型 模具 | ||
1.一种环保型人造石英石制造空心柱成型模具,包括外框架(1),储藏柜(2)和控制屏(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离心跟随式夹持机构(5),调换机构(6),保温罩(7)和顶盖(8);外框架(1)内右底部设置有储藏柜(2);外框架(1)内右中部设置有控制屏(3);外框架(1)内右中部设置有内中部设置有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外框架(1)外表面顶部,底部和左侧均与调换机构(6)相连接,并且调换机构(6)右底部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外框架(1)外表面中右侧与保温罩(7)进行螺栓连接;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内中顶部设置有离心跟随式夹持机构(5);保温罩(7)顶部设置有顶盖(8);
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包括异形架(401),第一滑块(402),第一弹簧(403),第二弹簧(404),第二滑块(405),第一轮齿(406),第三滑块(407),第一平齿轮(408),第一传动轮(409),U形框(4010),第二轮齿(4011),第二平齿轮(4012),第二传动轮(4013),第三弹簧(4014),第一传动辊(4015),第一电动推杆(4016),顶板(4017),第三传动轮(4018),第二电动推杆(4019),第四传动轮(4020),第三平齿轮(4021),第四滑块(4022),第四弹簧(4023),第一伸缩杆(4024)和第二伸缩杆(4025);异形架(401)左端底部与第一滑块(402)进行焊接;异形架(401)底端左侧与第一弹簧(403)进行焊接;异形架(401)底端右侧与第二弹簧(404)进行焊接;异形架(401)右端底部与第二滑块(405)进行焊接;异形架(401)内中部左侧设置有第一轮齿(406);异形架(401)内中部左底部与第三滑块(407)进行滑动连接;异形架(401)内中部右侧设置有第二轮齿(4011);异形架(401)底端中左侧设置有第三弹簧(4014);异形架(401)顶端左侧设置有第一传动辊(4015);异形架(401)顶端中部右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4016);异形架(401)内中部右下方与第四滑块(4022)进行滑动连接;异形架(401)底端中右侧设置有第四弹簧(4023);第一轮齿(406)右中部与第一平齿轮(408)相互啮合;第三滑块(407)右侧设置有U形框(4010),并且U形框(4010)右中部下方与第四滑块(4022)相连接;第一平齿轮(408)前端轴心与第一传动轮(4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409)外表面右侧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4013)进行传动连接;U形框(4010)右侧中部与第二平齿轮(4012)相互啮合,并且第二平齿轮(4012)前端轴心与第二传动轮(4013)相连接;U形框(4010)底端右侧与第一伸缩杆(4024)进行焊接;U形框(4010)底端左侧与第二伸缩杆(4025)进行焊接;第二传动轮(4013)外表面右下方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4018)进行传动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6)顶端与顶板(4017)进行焊接;第三传动轮(4018)后侧轴心与第二电动推杆(4019)相连接;第三传动轮(4018)外表面右下方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4020)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4020)前端轴心与第三平齿轮(4021)进行转动连接;第一滑块(402)左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一弹簧(403)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二弹簧(404)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二滑块(405)右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一传动轮(409)轴心与外框架(1)相连接;U形框(4010)内侧与离心跟随式夹持机构(5)相连接;第二传动轮(4013)前端轴心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三弹簧(4014)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顶板(4017)顶端与调换机构(6)相连接;第四传动轮(4020)后侧轴心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三平齿轮(4021)底端与调换机构(6)相连接;第四弹簧(4023)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一伸缩杆(4024)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二伸缩杆(4025)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
离心跟随式夹持机构(5)包括第五传动轮(501),第六传动轮(502),第七传动轮(503),第四平齿轮(504),第一支撑座(505),第五滑块(506),第一滑轨(507),第一夹持座(508),第八传动轮(509),第五平齿轮(5010),第二支撑座(5011),第二滑轨(5012),第二夹持座(5013)和第六滑块(5014);第五传动轮(501)前端通过传动杆与第六传动轮(502)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502)外表面顶部与第七传动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503)后侧轴心与第四平齿轮(504)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503)右侧设置有第八传动轮(509);第四平齿轮(504)顶端与第一支撑座(505)进行啮合;第四平齿轮(504)右侧与第五平齿轮(5010)相互啮合,并且第五平齿轮(5010)前端与第八传动轮(509)相连接;第一支撑座(505)前端左下方设置有第五滑块(506);第一支撑座(505)右侧设置有第一滑轨(507);第一滑轨(507)右侧设置有第一夹持座(508);第五平齿轮(5010)顶部与第二支撑座(5011)相互啮合;第二支撑座(5011)左侧设置有第二滑轨(5012);第二滑轨(5012)左侧设置有第二夹持座(5013);第二支撑座(5011)前端右侧下方设置有第六滑块(5014);第五传动轮(501)外表面右侧与调换机构(6)相连接;第六传动轮(502)轴心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七传动轮(503)轴心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第四平齿轮(504)轴心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第五滑块(506)前部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第八传动轮(509)轴心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第五平齿轮(5010)轴心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第六滑块(5014)前部与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
调换机构(6)包括步进电机(601),功能分离机构(602),第九传动轮(603),第十传动轮(604),第十一传动轮(605),传动套(606),螺杆(607),模具内芯(608),模具外壳(609),进料口(6010),吊环(6011),固定轴(6012),限位杆(6013),环形轮齿(6014),第六平齿轮(6015),变速电机(6016),防尘罩(6017)和加热片(6018);步进电机(601)左侧与功能分离机构(602)进行插接;功能分离机构(602)外表面右底部与第九传动轮(603)进行传连接;第九传动轮(603)左侧通过传动杆与第十传动轮(604)进行传连接;第十传动轮(604)外表面顶部与第十一传动轮(605)进行传连接;第十一传动轮(605)外表面顶部与传动套(606)进行传连接;传动套(606)内中部与螺杆(607)进行旋接;螺杆(607)外表面右侧与模具内芯(608)进行旋接;模具内芯(608)外表面设置有模具外壳(609);模具内芯(608)右侧与固定轴(6012)相连接,并且固定轴(6012)内左侧与模具外壳(609)相连接;模具内芯(608)内侧设置有加热片(6018);模具外壳(609)顶端左侧设置有进料口(6010);模具外壳(609)前端右底部设置有吊环(6011);固定轴(6012)内左侧与限位杆(6013)进行插接;固定轴(6012)外表面中部设置有环形轮齿(6014);环形轮齿(6014)底部与第六平齿轮(6015)进行啮合;第六平齿轮(6015)右中部与变速电机(6016)进行转动连接;变速电机(6016)外表面设置有防尘罩(6017);步进电机(601)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功能分离机构(602)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九传动轮(603)右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十传动轮(604)左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第十一传动轮(605)右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传动套(606)外表面右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模具外壳(609)底端与进料口(6010)更替循环支撑机构(4)相连接;固定轴(6012)外表面右侧与外框架(1)相连接;变速电机(6016)底端与外框架(1)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富同石英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富同石英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350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