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暂态扰动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辨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3990.X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94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马喜平;胡殿刚;董开松;沈渭程;李树林;刘克权;张伟;徐宏雷;刘丽娟;赵炜;张光儒;魏博;梁有珍;赵耀;杨俊;闵占奎;刘秀良;李志敏;陈明忠;同焕珍;张赛;甄文喜;朱宏毅;郑翔宇;陈柏旭;周政龙;魏润芝;赵霖;党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燕肇琪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扰动 并网 发电 系统 参数 辨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暂态扰动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辨识方法,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阵列、DC/DC变化器、VSC控制下的逆变器、逆变器、逆变器控制器、滤波电路,滤波电路连接电网,DC/DC变化器连接最大功率控制器,逆变器连接逆变器控制器,本发明的方法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GA‑PSO),通过分析不同暂态扰动下的电流变化,实现逆变器参数最优辨识,解决了传统数学分析方法在逆变器参数辨识中辨识不准确的问题,为逆变器控制优化、低电压穿越、电网潮流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参数辨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暂态扰动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辨识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作为目前我国的主要清洁能源之一,具有着分布广泛,灵活度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优点。在2015年国家能源局指出将在2020年光伏发电容量超过100GW。因此光伏发电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阶段,而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则是光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低电压穿越问题、并网谐波问题、大规模并网对传统大电网的稳定性影响问题等,而准确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和并网光伏逆变器控制参数是研究解决该类问题的基础。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光伏阵列、DC/DC变化器、VSC控制下的逆变器、逆变器、逆变器控制器、滤波电路、最大功率控制器,逆变器控制器构成。对于一个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其机理模型是已经确定了的,重点是对于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的确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暂态扰动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辨识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暂态扰动下的电流变化,实现逆变器参数最优辨识。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暂态扰动下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参数辨识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搭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构造关于该系统的物理模型,对该系统中逆变器的d轴待辨识参数赋值σrefer,将σrefer输入物理模型得到逆变器暂态扰动下的d轴输出电流Id,即为d轴电流的仿真值;
步骤2、设定种群大小、维度、粒子位置、速度范围、迭代次数、惯性权重、学习因子和选择、交叉、变异算子和迭代方程,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建立算法模型;
步骤3、在算法模型选取第k个粒子σ(k),将其赋值给待辨识参数,输入物理模型,得到d轴电流的实测值,并根据输出电流Id、适用度函数得到适应度;
步骤4、将粒子群根据适应度大小排序,保留适应度小的一半数量的粒子,将适应度大的一半数量粒子对应的函数进行交叉变异操作,并进入下一次迭代;
步骤5、当迭代次数达到最大或者满足适应度函数精度小于10-6时停止迭代,输出适应度最小的的粒子位置,即辨识得出并网光伏逆变器的控制参数。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依次并联的光伏阵列、DC/DC变化器、VSC控制下的逆变器、逆变器、逆变器控制器、滤波电路,滤波电路连接电网,DC/DC变化器连接最大功率控制器,逆变器连接逆变器控制器。
步骤1构造关于该系统的物理模型具体过程为: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输入matlab的simulink模块中,得到物理模型。
步骤1待辨识参数为电压外环PI参数与电流内环PI参数。
步骤2具体过程为:设定种群大小、维度、粒子位置、速度范围、迭代次数、惯性权重、学习因子和选择、交叉、变异算子和迭代方程,其中迭代方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西安理工大学,未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39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控折弯机折弯方法
- 下一篇:单腔式隔热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