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5589.X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2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F25B31/00 |
代理公司: | 11482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春梅;宋宝库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加热带 吸气 测量压缩机 润滑油 饱和 有效地减少 有效地控制 空调系统 输出功率 吸气压力 液击现象 能效比 | ||
本发明涉及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测量压缩机的吸气压力P以确定对应的吸气饱和温度Tps;测量压缩机的实际吸气温度Ts和压缩机的润滑油温度Toil;并且基于所述吸气饱和温度Tps,实际吸气温度Ts和润滑油温度Toil确定所述压缩机加热带的打开或关闭。因本发明的方法基于这三种温度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来决定压缩机加热带的打开或关闭,因此该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和有效地控制压缩机加热带,不仅能够阻止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压缩机加热带的输出功率,从而提高整个空调系统的能效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空调系统的方法,具体地涉及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一般都包括在运行状态下能够在空调系统内循环流动的冷媒(也称为制冷剂或制冷工质),该冷媒用于传递热能以使空调系统能够产生冷却、冷冻或加热或其组合等功能。冷媒例如可以是R134A或R410A。为了实现上述的冷却、冷冻或加热等功能,冷媒在每一个循环中都需要经历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过程。因此,空调系统通常都包括压缩机、冷凝装置、膨胀装置和蒸发装置,其中,冷媒的压缩过程由压缩机完成。压缩机通过吸气端吸入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然后将该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并通过排气端排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当空调系统由安装在室外环境中的室外机单元和置于室内的室内机单元组成时,压缩机一般都被安置在室外机单元中并因此随室外机单元一起处于室外环境中。
压缩机内设有润滑油,因此压缩机在工作期间能够得到润滑油的不间断地润滑,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摩擦和磨损,同时润滑油还能起到密封、冷却和降低运转噪音的作用。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部分润滑油还会随冷媒流遍整个空调系统。当压缩机停机时,进入压缩机的气体冷媒会冷凝成液体并且该液体冷媒会与压缩机的润滑油混在一起。当压缩机重新启动时,积累在压缩机内的液体冷媒和润滑油容易导致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进而损坏压缩机。另外,在室外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润滑油的温度也会比较低,并且当润滑油的温度低于一定温度值后,润滑油的润滑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也会导致压缩机液击现象的发生。
因此,压缩机一般都设有用于加热液体冷媒和/或润滑油的加热带或其它加热装置。在需要的情况下,打开压缩机的加热带(即让加热带工作)来加热润滑油并气化润滑油中的液体冷媒,以便避免在压缩机启动时由于过低的润滑油温度和/或压缩机内的液体冷媒所造成的液击现象。因此,如何控制压缩机加热带以有效地避免压缩机的液击现象成为技术上的需要。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一些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方法,这些方法致力于克服或避免压缩机在启动时或运行过程中发生液击的现象。一种现有的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方法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来决定压缩机加热带的开启时间。图1示出了这种方法的一种控制逻辑。如图1所示,以1个小时为控制周期,该控制方法以4级比例控制压缩机加热带的输出:0级、1级、2级、和3级,其中,各个级的开启比例为:0级比例为0(即加热带关闭);1级比例为0.5(即压缩机加热带运行0.5小时);2级比例为0.66(即压缩机加热带运行0.66小时);3级比例为1(即压缩机加热带运行1小时)。当压缩机停机时间小于30分钟时,按照0级控制。当压缩机停机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时,则基于环境温度Tao按照图1所示的控制逻辑决定压缩机加热带的开启时间。这种控制方法比较简单,不能有效地判断出压缩机是否存在液击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55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