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培养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9640.4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5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5 |
发明(设计)人: | 俞建康;华佳毅;李庆铜;王秋奇;郭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王春云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水生植物 微生物 培养 净化 水质 循环 生态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培养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在水体污染的河道两侧的沿着一定的间隔打入柱子,所述柱子由水面打入并固定于河底的淤泥中,所述柱子有一部分露出水面;II:所述柱子露出水面的部分上设有挂钩,所述挂钩上系着绳子,所述绳子的另一头扎紧一个布满小孔的袋子的口部,所述袋子沉入水中,所述袋子中装有淤泥,所述淤泥中添加了复合微生物菌剂;III:所述同一侧河岸的柱子之间,按一定间隔种植挺水植物;IV:所述对侧河岸的柱子之间,种植沉水植物。本发明所述的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对于城市河道污染的治理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好,兼具景观功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河道水污染的生态循环治理方法。
技术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水利工程的国家,素来就十分重视河道治理。河流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河流环境,造成损害河流生物资源,损坏河水和河流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等有害的影响,也是水体污染的一种。其污染程度随时间变化,而且扩散快,污染影响大。况且滨河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河道的污染严重威胁了市民们的身体健康,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河段受到了严重污染,脏、乱、差问题突出。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升了河道水质,保障了居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美化水乡风貌的效益。水是生存之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水环境生态治理同样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必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等原则。具体而言,因地制宜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城市河道治理受地域影响较为严重,水文环境、施工条件、治理需求都是其方案决策的关重因素。但是目前尚未有切实可行高效的净化城市河道水质的循环生态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培养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好,兼具景观功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培养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在水体污染的河道两侧的沿着一定的间隔打入柱子,所述柱子由水面打入并固定于河底,所述柱子有一部分露出水面;
II:所述柱子露出水面的部分上设有挂钩,所述挂钩上系着绳子,所述绳子的另一头扎紧一个布满小孔的袋子的口部,所述袋子沉入水中,所述袋子中装有淤泥,所述淤泥中添加了复合微生物菌剂;
III:所述同一侧河岸的柱子之间,按一定间隔种植挺水植物;
IV:所述对侧河岸的柱子之间,种植沉水植物。
将微生物混合淤泥设置在带有小孔的口袋中,可以避免大部分微生物不会在水流冲击下流向下游而散失,也不会对原有水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采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双管旗下,同时作用于水体的表面和深水区域,对水体污染的净化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上述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培养净化水质的循环生态型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按重量百分比包括:
光合细菌 30%
硝化细菌 20%
反硝化细菌 10%
其他细菌 40%
所述其他细菌选自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胞杆菌、凝胶芽孢杆菌、光、乳酸菌、酵母菌、聚磷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96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组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改善发酵腊肠品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