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1592.2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8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姜虹;杨占林;王继锋;刘奕;丁思佳;王会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1/04;B01J35/10;B01J37/08;B01J27/19;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载体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酵母溶解于含水溶液中,并与多羟基化合物混合后备用;(2)将步骤(1)的物料与拟薄水铝石粉体混合,经混捏、成型、干燥、焙烧,得到最终氧化铝载体。采用所述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制备的催化剂特别适合于重质和劣质油品加氢改质过程。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原料深加工要求的提高,主要能源结构逐渐向大分子和高碳方向发展,对于原油普遍重质化的我国更是如此。为有效解决重油组分在催化剂孔道内扩散阻力过大、重金属杂质沉积和结焦而导致的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等问题,迫切要求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广泛使用的氧化铝载体具备大孔容和大孔径的特性。以提高大分子化合物向催化剂颗粒内部扩散,大孔容积则有利于提高容金属或焦炭能力。
传统的加氢处理催化剂大多使用Al2O3作为载体,但活性Al2O3( 如γ-Al2O3) 有较多的Lewis 酸中心,易导致催化剂结焦,且γ-Al2O3载体与金属组分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金属组分不易转化为高活性的活性相。活性炭载体的缺点是机械强度差、成本高。氧化铝经表面覆炭得到的载体机械强度高,可作为活性炭载体的替代品使用。在本技术领域已知的是,使用特殊载体如活性炭可减弱金属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活性。
催化剂表面酸性质对加氢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影响,如何减弱金属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如何使催化剂具有合适的酸性,成为高活性加氢催化剂制备的关键。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添加助剂对载体进行改性。含硅氧化铝载体中硅和铝可以形成酸性位,具有表面积大,孔容高,孔径分布集中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将其用作负载型催化剂载体,可提高金属的分散度,增加金属中心的利用率。
CN1302848A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是由共沉淀法制备的,具体包括在铝盐溶液加入氟,再分别加入可溶性镍盐水溶液和可溶性钨盐水溶液,采用氨水进行沉淀。该方法虽然可以在孔结构或酸性方面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载体的综合性能不但要求孔结构适宜,酸性适宜,而且还要使孔结构和酸性分布两者有机地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催化剂的整体性能。
CN201811056468 .7公开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制备方法,在有机聚合物的酸液中加入硅源混合均匀,得到硅源-有机聚合物混合物,氧化铝前驱体中单位含量的有机聚合物比硅源-有机聚合物混合物中有机聚合物的含量高1 .5倍以上,然后将硅源-有机聚合物混合物与氧化铝前驱体混合,经挤条、成型、干燥、焙烧,得到氧化铝载体。
CN200710178804.0 采用重油残渣乳液模板法合成大孔载体及重油加氢催化剂,合成的大孔重油加氢催化剂催化反应的传质阻力低,表观活性高。
CN 1184078A采用并流成胶生成的氢氧化铝作为晶种,利用pH值的摆动控制氧化铝晶粒生长及尺寸,使晶粒间形成较大的孔道。但该方法的总体造孔作用较为有限,所得孔径尺寸一般小于100nm,大孔的分布较为弥散,贯通性较弱。
US4 ,448 ,896介绍以一种拟薄水铝石为原料,并加入炭黑粉作为扩孔剂,经混捏、挤条、干燥和焙烧得到氧化铝载体。其缺点是:加入少量炭黑粉,则易形成“墨水瓶”型孔;加入过多的炭黑粉,则造成载体强度明显降低。虽然上述方法制备的氧化铝载体可以用于生产加氢处理催化剂,但是所生产的加氢处理催化剂活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显著提高。
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15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