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炭气化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1669.6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9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蔡川川;葛涛;张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J3/00 | 分类号: | C10J3/00;B02C7/12;B02C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陈慕 |
地址: | 232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炭 气化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煤炭气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煤炭气化系统及方法,其包括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用的气体储存罐,气体储存罐的两端均设有粉煤储存罐,粉煤储存罐与气体储存罐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气体储存罐与粉煤储存罐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用于输送气体储存罐与粉煤储存罐中气体的泵送机构;气体储存罐的下方设有气化炉,粉煤储存罐与气化炉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粉煤储存罐与气化炉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本发明既使得该煤炭气化系统可以连续的向气化炉中添加粉煤,又避免了向空气中排放惰性气体,从而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炭气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煤炭气化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气化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用气化剂对煤进行热化学加工,将煤中有机质转变为煤气的过程。其涵义就是以煤、半焦或焦炭为原料,以空气、富氧、水蒸气、二氧化碳或氢气为气化介质,使煤经过部分氧化和还原反应,将其在所含碳、氢等物质转化成为一氧化碳、氢、甲烷等可燃组分为主的气体产物的多相反应过程。
煤炭气化加料时通常在锁斗中进行,先将煤炭加入锁斗,之后封闭锁斗并向锁斗中充入惰性气体使得锁斗中的气压与气化炉的压强相同,之后将煤炭输送进气化炉中,之后关闭锁斗与气化炉之间的阀门,并将惰性气体排出锁斗中进行下一次的上料。这样的上料方式不仅效率较低,并且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氮气以及二氧化碳,十分的不环保。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煤炭的气化过程中加料效率较低且会污染环境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炭气化系统及方法。其能够达到提升粉煤的加料效率以及避免污染环境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煤炭气化系统,其包括用于储存惰性气体用的气体储存罐,气体储存罐的两端均设有粉煤储存罐,粉煤储存罐与气体储存罐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气体储存罐与粉煤储存罐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用于输送气体储存罐与粉煤储存罐中气体的泵送机构;气体储存罐的下方设有气化炉,粉煤储存罐与气化炉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粉煤储存罐与气化炉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一阀门。
通过本发明的气体储存罐以及两端的粉煤储存罐的设置,能够使得该煤炭气化系统可以连续的向气化炉中添加粉煤,从而较佳的提升了煤炭气化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向空气中排放惰性气体,从而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
作为优选,泵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管上且两端部与第一连接管相连接的U型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位于U型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处之间设有与U型连接管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气泵;U型连接管上位于U型连接管与第三连接管的连接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阀门以及第三阀门,第二阀门设置在靠近粉煤储存罐处,第三阀门设置在靠近气体储存罐处;第一连接管上设有位于第三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处两端的第四阀门以及第五阀门,第四阀门设置在第三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处与U型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处之间且靠近粉煤储存罐端;第五阀门设置在第三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连接处与U型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管的连接处之间且靠近气体储存罐处。
本发明中,通过泵送机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在气体储存罐以及粉煤储存罐进行冲放气压时,可以先通过管道的连通使得粉煤储存罐与气体储存罐中的气压相同,避免了直接利用第一气泵进行粉煤储存罐以及气体储存罐气压的交换,从而避免了由于气体压力过高而导致第一气泵的损坏,从而较佳的提升了该煤炭气化系统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第一连接管上设有位于泵送机构与粉煤储存罐之间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滤网安装座,滤网安装座中设有滤网安装腔,滤网安装腔中设有若干组卡槽,卡槽中卡接有第一滤网,滤网安装座的上端部设有用于对滤网安装腔进行密封的滤网安装腔盖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16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