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NFC的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与具有该供电电路的无源电子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2550.0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0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物联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20 | 分类号: | H02J5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nfc 供电 方法 电路 具有 无源 电子 终端 | ||
一种基于NFC的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与具有该供电电路的无源电子终端。该供电方法用于NFC设备通过天线模块向负载进行供电,天线模块内置有NFC芯片并具有线圈,其包括:在NFC设备靠近线圈时,建立能量传输通道,线圈产生第一能量至第一储能电容进行第一储能,并提供给微控制单元电路以启动其开始正常工作;在NFC设备检测到天线反馈信号时,建立通讯传输通道,且传送NFC载波信号至天线模块,线圈产生第二能量至第二储能电容进行第二储能,其中第二能量大于第一能量且第二储能电容的电容值大于第一储能电容的电容值,微控制单元电路接收指令并传送至驱动电路,由其通过第二储能电容释放的能量驱动负载。本发明反向供电的响应速度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NFC的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与具有该供电电路的无源电子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近场通讯)技术的产品及应用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公交、门禁、移动支付、身份识别、航空包裹和行李识别、邮件分选、仓储以及电子防伪等支付和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无线供电领域,以及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可以同时无线近场通信和反向电源(例如将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移动电源给其他设备进行充电一般称为反向充电,此时手机等移动终端即可被称为“反向电源”,而从电源将电充入手机一般称为正向充电)的应用上,基本上是属于空白,而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终端便捷体验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但目前市面上的物联网设备全都使用电池供电或外部电源供电方式,有些号称超低功耗或无功耗的设备,还是要靠外部接触式供电或昂贵的专用无线设备无线传输微弱的电量,还远远达不到实用的阶段,更没法普及使用。
目前市面上号称无源电子产品,例如电子锁,其内部没有电池,其主要依靠专用设备外部接触式触点供电和通信进行工作;再例如NFC加密卡,其需要专用读卡器工作,而且输出功率非常小,只能微安级工作,这些产品都大多处于初级使用阶段或概念阶段,其主要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天线收集的能量小,无法真正做到可靠可持续供电;一个是为了带载能力强,其外部储能介质,电容大,导致NFC通信双向读写握手工作检测时,由于储能电容吸收能量太大,导致接收端响应变慢和失败率高,影响用户体验。
例如,现有的NFC设备(例如移动终端)为节省电量,平常只是定时检测的方式,当靠近被检测物时,才去感应有无天线反馈信号。并且,NFC载波信号一般是间隙式的只开很短的时间,一旦检测到天线后,NFC设备才将NFC载波信号全部打开以进行通讯保障。如果无源电子设备在靠近检测时,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会导致NFC设备的NFC载波信号衰减过大,无法与标签双向建立连接或容易断开连接,无法连接也就导致NFC设备的NFC载波信号不会全部打开,只有无源电子设备的储能电容电压升到一定程度后,NFC设备才能检测到天线通信,继而与天线建立连接,并控制电路工作,但这个延时比较长,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响应速度快且能够真正实现反向供电的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储能介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效率低、响应慢、互相干扰等核心问题,实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NFC的供电方法及供电电路与具有该供电电路的无源电子终端,可以真正实现反向供电并且响应速度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NFC的供电方法,其特点在于,用于一NFC设备通过一天线模块向一负载进行供电,其中该天线模块内置有NFC芯片并具有一线圈,该供电方法包括:
在该NFC设备靠近该天线模块的该线圈时,通过该线圈建立该天线模块与该NFC设备之间的能量传输通道,且该线圈通过磁场谐振产生一第一能量至一第一储能电容进行第一储能,并提供给一微控制单元电路以启动该微控制单元电路开始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物联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物联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25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