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茯苓栽培接种窑及茯苓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3823.3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4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商友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50;A01G18/2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8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料筒 接种 茯苓 栽培 单元窑 菌种 土沟 窑体 醇溶性浸出物 致病菌 病虫防治 方向设置 覆盖薄膜 三角棱状 卫生指标 茯苓菌丝 重金属 土层 采收 检出 开窑 土体 整地 生长 延伸 成熟 | ||
1.一种茯苓栽培接种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列窑体(1),每列所述窑体(1)由至少2个单元窑组成,所述单元窑包括在土体内开设的土沟(2a)、沿土沟(2a)延伸方向设置的料筒堆(2b)和设置在料筒堆(2b)中部的菌种块(2c),所述料筒堆(2b)由料筒堆(2b)垛成三角棱状,所述料筒堆(2b)放置菌种块(2c)的顶部或整个料筒堆(2b)顶部均覆盖薄膜(3),所述料筒堆(2b)的周围填设土层(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接种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4)的厚度为8~12cm,该土层(4)的顶部呈鱼背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接种窑,其特征在于:每列所述窑体(1)之间的间距为40~50cm;单列所述窑体(1)内的单元窑两两一组,每组之间的间距为30~4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接种窑,其特征在于:每列所述窑体(1)之间开有平行的排水沟(5),该排水沟(5)与相邻的所述窑体(1)相距8~12cm;所述排水沟(5)的深度比所述土沟(2a)深至少10cm。
5.一种茯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a、准备料筒:选择直径15cm以上的松树,留主干,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2-4面树皮,对削对留,然后放置晾晒,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木段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作为料筒供用;
b、选地整地: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30°的山坡为宜,土壤选择黄砂土,选好地后,在茯苓接种前清杂去乱,彻底除净杂物;
c、开窑并接种:准备好菌种块(2c),开挖一列土沟(2a),放置菌种块(2c)和料筒,然后在料筒堆(2b)的菌种块(2c)放置部位的顶部覆上薄膜(3),从料筒两侧铲起细土,轻轻地盖在料筒堆(2b)上形成土层(4);每种完一列,与该列平行开挖排水沟(5),从而形成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接种窑;接种10-14个月成熟后即可采收;
d、病虫防治:在排水沟(5)与列面之间开沟埋置由辣椒面、胡椒粉与炭灰、石灰粉混合而成的白蚁防治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松树主干的削面为粗糙面,松树主干的晾晒方法为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垛上覆盖薄膜(3),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5),施撒石灰粉进行白蚁防治,经3-4个月,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干度在70-80%时即可作为料筒供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种后10-15天,检查各窖内的菌情,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顶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无露水则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则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则每隔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则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茯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种前一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800的多菌灵悬浊液将所有料筒喷雾一次,以杀死真菌孢子或菌丝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未经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382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