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医针灸人体穴位定位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5880.5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3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2 | 分类号: | A61H39/02;A61H3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25 | 代理人: | 田江飞 |
地址: | 4025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医 针灸 人体 穴位 定位 | ||
本发明属于穴位定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中医针灸患者穴位定位仪,包括定位仪主体、测量尺、活动柱、固定柱和定位筒,定位仪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尺,测量尺的外围外壁与定位仪主体的顶部外围外壁相连,测量尺的顶端另一侧活动连接有挡板,挡板的外围外壁与测量尺的顶端另一侧内侧内壁搭接相连,挡板的中间贯穿连接有活动柱,活动柱带动定位筒移动到相应的寸数(每几寸为一穴位)处,定位筒内部为上宽下窄的导针腔,从而对使用者插针插时起到一个定位的情况,也减少了使用者插针时产生错位的情况,同时定位机构定位及使用方法都十分简单方便,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发明的定位性,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穴位定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针灸人体穴位定位仪。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目前,对于穴位定位的方法有手指同身寸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标志定位法等多种定位法,其中手指同身寸法中要针灸对手指测量取出进行一寸的长度,因每个人的手指长宽都是不同的,从而支导致使用者在对穴位进行定位时会产生遗忘用来测量的参考手指的长度,导致要重新对手指测量的情况,而这样会大大耽误使用者针灸的时间,同时定位仪都是固定不可以进行拆卸,而导致定位仪有一个地方产生损坏时,要将整体进行更换,从而大大增加了定位仪的更换成本,目前使用者进行针灸时都是将手放置在患者身上,而因使用者施针时不会注意手指放置的力度,而导致使用者会产生不适的情况。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中医针灸患者穴位定位仪,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会遗忘测量的参考手指尺寸、不可拆卸和使用者在施针时产生不适)问题,提供一种中医针灸患者穴位定位仪。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医针灸患者穴位定位仪,包括定位仪主体、测量尺、活动柱、固定柱和定位筒,所述定位仪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量尺,所述测量尺的外围外壁与定位仪主体的顶部外围外壁相连,所述测量尺的顶端另一侧活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外围外壁与测量尺的顶端另一侧内侧内壁搭接相连,所述挡板的中间贯穿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外围外壁与挡板的中间内侧内壁相连,所述测量尺的正面另一侧贯穿连接有小滑动槽,所述小滑动槽的外围外壁与测量尺的正面另一侧内侧内壁相连,所述小滑动槽的另一侧贯穿连接有卡位柱,所述卡位柱的外围外壁与小滑动槽的另一侧内侧内壁搭接相连,所述测量尺的底端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顶端外围外壁与测量尺的底端另一侧外围外壁相连,所述固定柱的中间一侧嵌入连接有插板一,所述插板一的外围外壁与固定柱的中间一侧内侧内壁搭接相连,所述活动柱的中间嵌入连接有插板二,所述插板二的外围外壁与活动柱的中间内侧内壁搭接相连,所述活动柱的正面底部中间嵌入连接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的顶部内侧内壁与活动柱的正面底部中间外围外壁搭接相连,所述定位筒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内侧内壁与定位筒的底部外围外壁搭接相连;
所述卡位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柱,所述插柱的外围外壁与卡位柱的一侧外围外壁相连;
所述定位筒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外围外壁与定位筒的中间外围外壁相连,所述筒体的两侧嵌入连接有三角槽,所述三角槽的外围外壁与筒体的两侧内侧内壁相连,所述筒体的内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导针腔,所述导针腔的外围外壁与筒体的内部中间内侧内壁相连,所述固定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梯形筒,所述梯形筒的外围外壁与固定盘的顶部外围外壁相连,所述梯形筒的底侧固定连接有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外围外壁与梯形筒的底侧外围外壁相连,所述梯形筒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带动柱,所述带动柱的另一侧外围外壁与梯形筒的顶部一侧外围外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未经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58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芘基化三元共聚物及其中间体、制备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中医针灸罐智能治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