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梯度汽车吸能盒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7087.9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6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臻;张勇;李吉祥;张峰;林继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35204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松亭;张迪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台型 加强肋 层级 从上至下 依次设置 支撑内芯 六棱柱 吸能盒 支撑管 横向设置 纵向设置 加强柱 吸能 汽车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梯度汽车吸能盒,圆台型支撑内芯、层级加强肋及圆台型支撑管外壳;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层级加强肋及圆台型支撑管外壳由内而外依次设置;所述层级加强肋包括横向设置的若干个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从上至下依次变大的六棱柱构成,所述六棱柱之间还设置有纵向设置的加强柱。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提高汽车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吸能盒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梯度汽车吸能盒。
背景技术
吸能盒的设计是汽车安全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安装在横梁与车架纵梁之间,作为一种低速安全保护系统而存在,是汽车保险杠系统中重要的吸能装置。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盒通过自身不可逆的塑性变形,降低峰值破坏力,尽可能多的转化车辆的动能,以保护行人和驾驶员的安全的,降低汽车的维修成本。然而传统吸能盒多为单层的管状结构,吸能效果低,多角度冲击适应性差,不能人们提供有效的防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度汽车吸能盒,提高汽车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梯度汽车吸能盒,圆台型支撑内芯、层级加强肋及圆台型支撑管外壳;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层级加强肋及圆台型支撑管外壳由内而外依次设置;所述层级加强肋包括横向设置的若干个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从上至下依次变大的六棱柱构成,所述六棱柱之间还设置有纵向设置的加强柱。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从上至下横截面依次变大的每个六棱柱的中部切去一个小六棱柱形成六边形槽,从上至下的每个六棱柱切去的小六棱柱的横截面也从上至下依次增大;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穿过每个所述的六棱柱的六边形槽,所述六边形槽的边长与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的周边相切。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上下两个所述的六棱柱之间,位于上方的六棱柱的顶角的投影与位于下方的六棱柱的边长中心的投影重合。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六棱柱的每条边与所述六边型槽的每条边两两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六棱柱的每条边与所述六边型槽的每条边之间的中部平行线的中点处即为设置于这个六棱柱上的所述加强柱的中点所在处;且该加强柱的上端与设置于该加强柱上方的六棱柱的顶角内切。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的六棱柱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加强柱,所述加强柱的高度即所述六棱柱之间的间距;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的侧面斜度越大,所述六棱柱之间的间距越小,所述圆台型支撑内芯的侧面斜度越小,所述六棱柱之间的间距越大。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六棱柱的厚度按照公差为2mm的等差数列从上至下依次增加。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六棱柱具体由填充蜂窝结构组成,所述填充蜂窝结构具体由正方形单元阵列拼接组成;所述正方形单元的边长具体由多个组合单元两两之间拼接组成;所述组合单元具体包括一个设置于中部的正六边形,以及四个边长与设置于中部的正六边形的边长相同且重合的设置于侧边的正六边形。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柱具体包括设置于外部的碳纤维管及填充于所述碳纤维管内部的聚氨酯泡沫。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圆台型支撑内芯及圆台型支撑管外壳均具体为碳纤维管。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层级加强肋包括横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从上至下依次变大的第一六棱柱、第二六棱柱、第三六棱柱及第四六棱柱,两个六棱柱之间所述的纵向设置的加强柱具体设置有六个,且所述加强柱沿中心对称分布。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7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除电装置和车辆
- 下一篇:一种折纸肋板吸能结构的实现方法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