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秋兰姆化合物的润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9620.5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姚立丹;杨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69/00 | 分类号: | C10M169/00;C10M135/18;C10N50/10;C10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秋兰姆 化合物 润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锂基润滑脂领域,公开了含秋兰姆化合物的润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润滑脂组合物含有基础油、稠化剂、秋兰姆化合物和石油磺酸钙,其中,所述稠化剂为锂基稠化剂;相对于每千克的基础油,所述秋兰姆化合物的含量为3‑50g,所述石油磺酸钙的含量为3‑50g。本发明还公开了制备所述润滑脂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稠化剂和部分基础油混合并进行加热升温,再与秋兰姆化合物、石油磺酸钙和余量基础油混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润滑脂组合物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基润滑脂领域,具体涉及以锂皂作为稠化剂的润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保证设备的运转精度和可靠性,组合化一体化的零部件越来越多,这样的零件越来越难以维修甚至不能维修,因此,这些零件需要性能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润滑脂润滑。如密封化的轮毂轴承、小型振动器、小型减速机等在应用过程中负荷加大,需要润滑脂具有优良而长效的极压抗磨性,以保证这些零部件能够满足长期应用的需要。
加入极压抗磨添加剂,是改进润滑脂承载能力提高抗磨性能的主要手段,很多添加剂都具有极压抗磨性,例如常用的极压抗磨添加剂是液态含硫化合物,硫含量通常为20-40重量%。
硫化异丁烯、硫化猪油、硫化烯烃棉籽油、硫代氨基甲酸酯、噻二唑等是常见的液态含硫化合物,有时还与其它类型的极压抗磨添加剂复合使用,例如,CN101892114A在矿物油制备的锂基润滑脂中,加入硫化异丁烯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润滑脂的PB值为755N(GB/T 12583);CN105087125A在矿物油制备的钠基润滑脂中加入硫化异丁烯和二硫代磷酸盐作为极压抗磨剂;CN109337749A在矿物油-烯烃油制备的锂-钙润滑脂中,加入硫化异丁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和磷酸三甲酚酯中的至少一种,以及分子量1000-5000的聚异丁烯,以提高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能;CN109337737A在矿物油-酯类油-烯烃油制备的膨润土-复合磺酸钙基润滑脂中,加入磷酸三甲酚酯和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酯作为极压抗磨剂。
秋兰姆类化合物也属于多硫的固体化合物,气味较小。虽然也有使用秋兰姆化合物的报道,但是一般仅在润滑油中使用,例如,CN104024389A公开了在基础油中,加入一定含量的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四苄基二硫化秋兰姆和有机胺,润滑油组合物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痕直径。CN86101764A公开了一种金属材料的冷轧润滑油,加入0.1-3重量%的一硫化四烷基秋兰姆、二硫化四烷基秋兰姆等作为硫型抗氧剂来使用。
但是,以上方法所得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的效果不佳,特别是无法有效改善锂基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含秋兰姆化合物的润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润滑脂组合物具有较高的极压抗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秋兰姆化合物的润滑脂组合物,该润滑脂组合物含有基础油、稠化剂、秋兰姆化合物和石油磺酸钙,其中,所述稠化剂为锂基稠化剂;相对于每千克的基础油,所述秋兰姆化合物的含量为3-50g,所述石油磺酸钙的含量为3-50g。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制备所述润滑脂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稠化剂和部分基础油混合并进行加热升温,再与秋兰姆化合物、石油磺酸钙和余量基础油混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润滑脂组合物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性,表现为最大无卡咬负荷较高。而且,本发明所使用的各个成分不易挥发,气味较小。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96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