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3360.9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2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娅婷;付平俊;许晓燕;王乐辰;马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9C70/44 | 分类号: | B29C70/44;B29C33/00;B29C33/42;B29L31/3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欢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寸 异形 防护罩 整体 成型 工艺 方法 | ||
1.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根据防护罩的外形尺寸和成型要求,采用铸铝制造防护罩成型模具,防护罩模具包括主体芯模(3)、分瓣阳模(4)、阴模(5)和若干侧挡边(6),分瓣阳模(4)根据防护罩的加强筋形式进行分瓣;阴模(5)根据防护罩的外型面尺寸进行分切;主体芯模(3)的外型面与组合后的分瓣阳模(4)的内型面、组合后的分瓣阳模(4)的外型面与组合后的阴模(5)的内型面一致;侧挡边(6)为条状,用于安装在主体芯模(3)的四周边缘,用于托住阴模(5);
2)将分瓣阳模(4)的各阳模块按编号用定位销和螺钉依次组装至主体芯模(3)上;
3)取1~6根已分切完毕的预浸丝整合成一股后,在组装完成的分瓣阳模(4)上缠绕防护罩的纵向加强筋和环向加强筋;将缠绕完预浸丝的组装模具进行若干次预压实处理;
4)多次重复步骤(3),直至筋槽充满并高出分瓣阳模(4)上表面1~3mm;
5)铺制防护罩蒙皮前根据加强筋的高度情况进行局部补料,采用单层预浸料铺层的方式在模具表面铺制蒙皮;
6)将铺制完蒙皮的主体芯模(3)和分瓣阳模(4)组合体放入热压罐中,进行若干次预吸胶处理;
7)在蒙皮外包覆透气材料及吸胶材料,在分瓣阳模(4)侧面底部安装侧挡边(6),在吸胶材料外安装阴模(5),包覆真空袋,整体放入热压罐固化;
8)固化后,依次拆掉真空袋、透气材料、吸胶材料、阴模(5)、侧挡边(6);再将主体芯模(3)抽出,拔掉分瓣阳模(4)的各阳模块,得到防护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分瓣阳模(4)分为32~48分瓣,各阳模块拼接后形成的加强筋槽设置0.1~5°的拔模角,纵向和环向加强筋交叉节点处四周设置半径为2~6mm的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阴模(5)在环向分切成4~6段,纵向方向分切成1~3段,在分切处设置防滑斜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加强筋缠绕,根据加强筋截面尺寸计算分切丝的缠绕理论总数,要求纵向加强筋连续,环向加强筋可在加强筋节点处断开,断开的比例不能超过环向加强筋总量的20%~30%;加强筋进入防护罩翻边内长度要保留20~4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预浸丝的宽度为4~8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强筋预压实的方法:根据加强筋(1)的缠绕高度情况选择与加强筋等宽的硅橡胶条,放在筋槽内用胶带固定,用真空袋密封,抽真空预压实,保温温度50~90℃,保温时间20~120min,压力0.2~0.6MP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铺制蒙皮前需要根据加强筋的预压实情况补缠预浸丝,可视筋槽内加强筋的密实程度,在筋槽内补1~20根预浸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对蒙皮进行预压实的处理方式为:将模具用真空袋半包或全包,抽真空,保温温度50~90℃,保温时间20~120min,压力0.2~0.6MP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吸胶材料采用滤纸或本色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异形加筋防护罩的整体成型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固化工艺为升温速率20~40℃/h,升至120~140℃,保温1~2h,升至160~200℃,保温2~8h,压力0.4~2.0MPa,降温速率为≤2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336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