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桨涵道飞行汽车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3662.6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2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婧;王永杰;何振亚;高泽明;朱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15/02;B64D27/20 |
代理公司: | 32237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慧颖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涵道 飞行汽车 尾喷口 进气口 流量参数 开口 垂直 车身尾部 城市居民 运载装置 喷气口 堵车 翼型 车身 出行 通用 居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桨涵道飞行汽车及其工作方法,属于通用运载装置,涉及无桨涵道、飞行汽车领域,本发明通过在车身设置有左侧进气口、右侧进气口、左侧无桨涵道、右侧无桨涵道;在左侧无桨涵道、右侧无桨涵道的底部均设有一条开口,所述的开口均为上大下小的形状,其剖面具有翼型;车身尾部设置有尾喷口;本发明通过控制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内部的流量参数实现垂直起降;通过控制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内部的流量参数实现转向,本发明的无桨涵道飞行汽车不仅可实现垂直起降、高速前飞,还能够确保城市居民和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居民出行的效率,不再为堵车而困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用运载装置,涉及无桨涵道、飞行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无桨涵道飞行汽车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大城市的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为解决拥堵问题,现已有“限牌出行”、“潮汐车道”等措施,但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研制空中交通工具,不仅能够将交通线路拓展为三维空间,更为人们出行提供了灵活的方案。现常见的空中交通工具有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能够大速度前飞,实现城际和跨国交通。但固定翼飞机往往需要大型机场的长跑道,在提供长距离助跑后才能获得足够升力得以起飞。直升机虽能够垂直起降,但旋翼旋转时会产生大气流、振动以及噪音,这些危险隐患表明直升机不适合作为城市的交通工具。
城市具有复杂特殊的交通环境,因为城市中高楼大厦遍布、居住人口众多且交通流量大,所以需要安全稳定、效率高、既能垂直起降又能高速前飞的交通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公开了一种无桨涵道飞行汽车,本发明通过在机身两侧分别设有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通过控制控制左右侧喷气口的流量大小实现垂直起降;控制左右侧尾喷口的流量大小实现转向,本发明的无桨涵道飞行汽车不仅可实现垂直起降、高速前飞,还能够确保城市居民和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居民出行的效率,不再为堵车而困扰。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桨涵道飞行汽车,本发明飞行汽车的车身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进气口、右侧进气口;所述的车身左右两侧底端分别设置有左侧无桨涵道、右侧无桨涵道;所述的左右两侧的左侧无桨涵道、右侧无桨涵道的底部均设有一条细长的开口,分别为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所述的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均为上大下小的形状,其剖面具有翼型;当来流在涵道唇口部位产生绕流时,涵道也能够产生部分升力。
所述的车身尾部设置有尾喷口,所述的尾喷口分为左右两边的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通过控制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内部的流量参数实现垂直起降;通过控制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内部的流量参数实现转向。具体的通过在机身两侧分别设有左侧喷气口,右侧喷气口,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驾驶员坐于座舱内,脚踩油门可控制左右侧喷气口的流量大小实现垂直起降,手把方向盘可控制左右侧尾喷口的流量大小实现转向。
进一步,所述的左侧无桨涵道以及右侧无桨涵道、左侧喷气口以及右侧喷气口;左侧尾喷口以及右侧尾喷口均为左右对称分布。
进一步,所述的车身的两侧均设置有座舱门,且所述的座舱门位于无桨涵道的上端。
进一步,所述的车身为拱型翼型,飞行汽车运行时车身的上表面的流速大于下表面流速,即车身下表面压强大于上表面压强。应用伯努利原理可得本发明的车身拱型的设计,可以实现当来流速度增大时,车上上下表面压强差也随之增大,车身产生的升力也增大了。
进一步,所述的车身尾部上端设置有垂尾,通过垂尾提高整机航向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的左侧进气口、右侧进气口均有导气通道,所述的导气通道连通到空气涡轮增压喷气机,所述的空气涡轮增压喷气机通过三条导气通道将高压高速空气输出到左侧喷气口和右侧喷气口、左侧尾喷口、右侧尾喷口。三条导气通道上分别安装了三个单向阀用于控制三条输出通路上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3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摆线式两栖推进器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用轻量化后悬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