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脱除油品中悬浮物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48929.0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何佳;杨秀娜;阮宗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3/08 | 分类号: | C10G5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脱除 油品 悬浮物 装置 方法 | ||
一种连续脱除油品中脱悬浮物的装置和方法,包括包括悬浮物脱除系统和填料再生系统,悬浮物脱除系统包括一个悬浮物脱除器,其内设置气体分布装置、均质仓和填装吸附填料的脱悬浮物区,利用气浮将大部分悬浮物脱除,并实现水相和油相的初步分离,吸附饱和的填料进入填料再生系统进行再生,通过填料再生反应器内内筒和外筒的设计,利用清洗液和气浮将填料再生并运送回脱悬浮物区。本发明先对悬浮物进行均质处理,将较大块的悬浮物均质化处理成尺寸较小的悬浮物,再利用吸附填料进行脱除并进行初步的油水分离,得到携带少量悬浮物的水相和油相,利用现有技术的方法较容易实现水相和油相的深度分离,解决了后续油水分离过程生产效率低、容易堵塞填料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连续脱除油品中悬浮物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而随着原油劣质化、重质化趋势的加强,原油、二次加工重质油及污油中均含有一定量的胶质悬浮物,而现有技术中都没有或缺乏原油脱除悬浮物的设施。现有的原油进厂的第一个操作步骤是电脱盐脱水,由于胶质悬浮物的存在,对电脱盐脱水的效果乃至后续加工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如容易堵塞流经设备及管线,导致油水分离不彻底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电脱盐脱水过程中,由于没有脱除胶质悬浮物过程和设备,原油电脱盐脱水设备也没有脱除悬浮物的功能,存在以下问题:(1)在原油电脱盐脱水过程中的胶质悬浮物成悬浮状态,无法实现沉降分离而脱除,容易堵塞设备及管线;(2)这些悬浮物为大分子复杂结构,不能被电场极化,影响脱盐脱水效果,也是导致脱盐后的原油中盐含量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3)胶质悬浮物为油类物质,密度轻,但不溶于水,因此在油水分离过程中影响油水分离效果,导致油水两相互相夹带十分严重,从而使油品中水含量较高。因此,若要实现重质油脱盐脱水即油水分离实现良好的效果,则需要开发新的工艺和配套设备,采取有效的方法脱除油品中的除悬浮物,再进行深度脱水,才能解决油品脱盐、脱水过程中存在的脱盐效果差、油水两相互相夹带严重等问题。
CN 109758828 A提出了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环形帽,环形帽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环形帽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所述混凝腔内设有第一搅拌板,第一搅拌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混凝腔内设有出水头;所述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所述絮凝腔为环形腔,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该发明通过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混合来改善悬浮物沉降效率,还是传统的悬浮物沉降方法,对于漂浮在水相上浮的悬浮物难以实现沉降脱除。
CN 109453561A提出了一种除去油脂中悬浮物的方法,该方法为一种除去油脂中悬浮物的方法,包括对初油进行第一次过滤,得到第一次过滤油;然后对第一次过滤油进行第二次过滤,得到第二次过滤油;再对第二次过滤油进行第三次过滤,得到第三次过滤油;利用袋式过滤器对第三次过滤油进行第四次过滤;总之,采用多次多级过滤的方法除去油脂中悬浮物。该方法存在过滤设备迅速堵塞、不能长周期运行的问题。
综上所述,开发一种能够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生产效率高、可以连续再生、保证长周期运行的脱除原油中悬浮物的装置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能够高效脱除油品中悬浮物并能连续长周期运转的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脱除油品中悬浮物的装置和方法,能够高效脱除油品中悬浮物,并对悬浮物脱除填料进行连续再生和在线加排,解决了常规悬浮物设备的流程复杂、效率低、容易堵塞过滤设施或填料等问题,提高脱除悬浮物的脱除效率,并能使设备长周期运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脱除油品中悬浮物的装置,包括悬浮物脱除系统和填料再生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89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