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催化裂化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49610.X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毛安国;王文寿;刘宪龙;徐莉;刘玉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C10G69/04;C10G7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裂化 产品 脱硫 方法 生产 低硫轻质 油品 装置 | ||
一种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以及装置,(1)来自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的粗汽油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与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并向上流动;经气固分离分离出的载硫吸附剂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二脱硫反应器的上部,另一部分载硫吸附剂与含氧气体在吸附剂再生器中焙烧再生循环使用;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为脱硫后的粗汽油;(2)第二脱硫反应器中脱硫吸附剂与富气逆流接触吸附脱硫反应,反应后脱硫吸附剂返回至所述的第一脱硫反应器中;(3)脱硫后的富气和脱硫后的粗汽油,分别送至吸收稳定单元进一步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催化裂化分馏塔得到的富气和粗汽油,得到的精制汽油收率高、辛烷值损失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领域,涉及一种烃油脱硫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富气和粗汽油脱硫和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是低碳烯烃、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来源,在现有的催化裂化工艺流程中,催化裂化装置反应产物经过分馏后可以得到富气、粗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和油浆等组分。富气经过吸收脱吸塔以及再吸收塔得到干气产品,干气经脱硫后可以作为炼厂燃料气。粗汽油经吸收稳定塔分离后可以得到液化气和催化裂化稳定汽油,催化裂化汽油经过脱硫后作为产品出厂,液化气经过脱硫后可以作为产品出厂,同时也可以作为原料为其它装置提供丙烯和丁烯等高高价值组分。
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以及下游工艺的要求所限,不论是干气、液化气还是催化裂化汽油都必须经过脱硫处理。目前受脱硫工艺限制,干气、液化气和催化汽油的脱硫过程分别进行,而且干气和液化气常用的碱洗脱硫等工艺过程还会再次产生大量废液、废渣等。而且,现行的液化气脱硫工艺还存在脱硫深度不足,导致其硫含量过高,进而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问题。
烃油的吸附脱硫方法是在临氢条件下对轻质烃油进行吸附脱硫的工艺方法,将油品中的硫捕捉到吸附剂上,含硫吸附剂通过连续再生循环使用。该方法具有脱硫深度高、氢耗低等特点,可以生产硫含量为30 微克/克以下的燃料油。该工艺用于处理催化裂化稳定汽油脱硫,存在催化裂化产品液收低,汽油辛烷值损失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稳定汽油液收低、辛烷值损失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催化裂化轻质产物脱硫并分离的方法,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催化裂化稳定汽油。
本发明同时提供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的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和分离方法,包括:
(1)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粗汽油由底部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在临氢条件下与脱硫吸附剂接触脱硫,同时并流向上流动;反应油气与脱硫吸附剂在第一脱硫反应器上部沉降区气固分离,载硫吸附剂一部分由吸附剂床层顶部经滑阀进入第二脱硫反应器的上部,另一部分载硫吸附剂在吸附剂再生器中焙烧再生,再生后的脱硫吸附剂经还原后返回第一脱硫反应器底部循环使用;
(2)来自催化裂化分馏塔的富气从底部进入第二脱硫反应器,与脱硫吸附剂逆流接触进行吸附脱硫反应,反应后脱硫吸附剂从第二脱硫反应器底部返回所述的第一脱硫反应器中;
(3)第一脱硫反应器顶部得到的脱硫后的粗汽油,第二脱硫反应器顶部得到脱硫后的富气,分别送至吸收稳定单元进一步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一种催化裂化生产低硫轻质油品的方法,将催化裂化原料引入提升管反应器中,与催化裂化催化剂接触,在催化裂化反应条件下进行反应,在提升管反应器顶部进行气固分离,得到的反应油气进入催化裂化分馏塔中,经分馏得到富气、粗汽油、轻柴油、柴油和油浆;分离得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经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中循环使用;将来自所述的粗汽油和富气分别引入第一脱硫反应器和第二脱硫反应器,采用上述的催化裂化轻质产品脱硫方法进行吸附脱硫,以及吸收稳定分离,得到脱硫后的干气,脱硫后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96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