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9808.8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1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周任军;潘轩;刘镂志;杨洪明;李斌;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信息 刻画 电力 需求 响应 效果 指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步骤包括:S1.获取需求响应参与后系统不平衡电量分布情况,并分析需求侧响应波动性给调度计划的影响。S2.应用信息熵对需求电力系统不平衡电量分布进行刻画,提出了响应度指标刻画需求侧响应效果。S3.基于某地建立了考虑需求侧响应的日前‑实时双阶段效益优化模型,并把响应度作为不等式约束加入该模型。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方法简单、能够有效量化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作为约束的响应度指标能够揭示需求响应参与调度后的某些特性并量化评价响应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和电力需求侧响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未来风机容量会进一步增加,仅仅依靠电网调度已经无法满足高比例风电接入。风电存在的反调峰特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弃风给电网调度造成巨大挑战,弃风限电形势逐渐加剧,不仅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目标的推进。因此,在高风电渗透率背景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弃风,对风功率波动进行平抑、缓解常规机组压力,以电池储能技术为基础的辅助市场服务商逐渐成熟为风功率消纳和波动平抑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集中式储能服务归根结底还是电源侧调整,且成本较高。
在此背景下,高比例风电接入的电网亟需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这一系列问题。随着源荷协同优化调度的提出,源荷互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尝试从负荷侧入手解决高比例风电接入带来的弃风、不平衡功率问题,其中价格型需求响应(price-baseddemandresponse, PDR)参与风电上述问题的解决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
然而,目前电力需求侧响应的研究热点注重于响应关系刻画,和将电价需求侧响应向热、气等其他形式能源扩展,缺少对响应效果的量化刻画。因此,有必要采用恰当的数学工具对需求响应效果进行刻画,从而直观、刻画揭示需求侧响应对系统调度优化的作用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方法简单、能够有效量化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且该指标能够揭示需求响应参与调度后的某些特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步骤包括:
S1.分析了仅利用需求侧响应不能完全消除需求消纳量的现象,并说明了需求响应参与后系统不平衡电量的分布特性情况;
S2.应用信息熵对需求电力系统不平衡电量分布进行刻画,提出了响应度指标刻画需求侧响应效果;
S3.基于某地建立了考虑需求侧响应的日前-实时双阶段效益优化模型,并把响应度作为不等式约束加入该模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需求响应随着电力系统规模扩大而日益复杂,在需求响应策略实施过程中,负荷受到生产生活、突发事件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计划响应,因此需求响应本身是具有波动性的。此外,电力系统还存在着新能源等波动性大的电源,这些随机波动因素使得系统存在较大不平衡电量,说明仅利用需求侧响应不能完全消除需求消纳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基于信息熵刻画电力需求侧响应效果的指标,其特征在于:考虑需求侧响应的实时调度中满足如下功率平衡约束,其中风电出力与需求侧响应存在波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98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端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辛夷挥发油含量的检测方法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