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加工表面层高周疲劳的机械构件寿命预测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50940.0 申请日: 2019-10-31
公开(公告)号: CN110705131A 公开(公告)日: 2020-01-17
发明(设计)人: 陈明;刘公雨;安庆龙;明伟伟;马海善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江苏海博工具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市海力工具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6F30/20 分类号: G06F30/20;G01N3/32
代理公司: 31201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毓理;王锡麟
地址: 20024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加工表面 疲劳寿命预测 机械构件 标定 力学完整性 寿命损失 加工工艺条件 光滑试件 理论指导 疲劳试件 疲劳寿命 寿命预测 抗疲劳 微裂纹 构建 制作 疲劳 关联 检测 预测 优化
【说明书】:

一种基于加工表面层高周疲劳的机械构件寿命预测方法,基于微裂纹扩展理论,构建关联几何‑组织‑力学完整性指标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及寿命损失模型;通过制作光滑试件并实验后进行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待定参数的标定,制作特定加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疲劳试件并实验后进行寿命损失模型待定参数的标定,之后,通过检测机械构件加工表面层的几何、组织和力学完整性指标并将它们输入到标定后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中即可预测得到机械构件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本发明使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更加准确、快捷,为抗疲劳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可靠理论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加工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根据几何-组织-力学完整性耦合作用的加工表面层高周疲劳的机械构件寿命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抗疲劳制造技术体系中,人们普遍采用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制得标准疲劳样件或类结构件乃至真实结构件进而开展疲劳试验获取疲劳寿命,根据寿命大小来评价加工工艺的抗疲劳性能优劣。然而,采用这种传统方法来评价加工工艺的抗疲劳性能是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的。相对于构件的整体结构而言,受加工工艺决定的加工表面层非常薄,因此由加工工艺产生的针对疲劳裂纹扩展的抑制作用也将仅局限于这一浅薄表面层范围内。当疲劳裂纹扩展至构件基体内部时,可通过加工工艺调控的表面层将不再对裂纹的扩展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抗疲劳加工工艺的效果在本质上是由加工表面层的疲劳性能彰显出来。可以认为,加工表面层几何-组织-力学完整性的耦合作用使表面层疲劳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速率发生改变,才是不同加工工艺发挥抗疲劳效能的实质所在。所以,基于加工表面层几何-组织-力学完整性指标建立针对加工表面层的疲劳寿命评价方法对于指导抗疲劳加工工艺优化十分必要。

目前,有关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评价指标鲜有人提出,相应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亦是缺乏。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加工表面完整性指标变化复杂且差异非常大,而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对加工表面完整性又非常敏感,这无疑增大了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构建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加工表面层高周疲劳的机械构件寿命预测方法,使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更加准确、快捷,为抗疲劳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可靠理论指导。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加工表面层高周疲劳的机械构件寿命预测方法,基于微裂纹扩展理论,构建关联几何-组织-力学完整性指标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及寿命损失模型;通过制作光滑试件并实验后进行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待定参数的标定,制作特定加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疲劳试件并实验后进行寿命损失模型待定参数的标定,之后,通过检测机械构件加工表面层的几何、组织和力学完整性指标并将它们输入到标定后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中即可预测得到机械构件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

所述的加工表面层是指:由于施加加工工艺导致材料或构件近表面材料组织和机械性能相对于初始状态发生改变的几微米至数百微米范围表面层。

所述的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是指:加工表面层疲劳寿命其中:lth是加工表面层临界深度,l0是加工表面等效初始微裂纹长度,是加工表面层疲劳微裂纹扩展速率。

所述的加工表面层临界深度lth,优选为表面层表面层残余应力和表面层显微硬度二者中的最大深度值。

所述的寿命损失模型,即由加工工艺造成的特定粗糙表面对疲劳寿命的减低程度,可等效于一理想光滑表面上微裂纹萌生并扩展至长度l0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其中加工表面等效初始微裂纹长度其中:c1、c2是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的常数,Ra、Ry、Rz分别是表面粗糙度中的轮廓算数平均偏差、轮廓最大高度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江苏海博工具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市海力工具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江苏海博工具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市海力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09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