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洲猪瘟B、T细胞表位串联融合疫苗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52111.6 申请日: 2019-10-31
公开(公告)号: CN111018995A 公开(公告)日: 2020-04-17
发明(设计)人: 王云龙;毕胜利;李玉林;伊瑶;范雪亭;王继创;程蕾;张怡青;宋长绪;王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倍赛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K19/00 分类号: C07K19/00;A61K39/12;A61P31/20
代理公司: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代理人: 张鹏
地址: 450018 河南省郑***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非洲 猪瘟 细胞 串联 融合 疫苗
【说明书】:

发明属于疫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洲猪瘟B、T细胞串联表位融合疫苗。非洲猪瘟B、T细胞串联表位融合疫苗的主要成分为非洲猪瘟串联表位融合蛋白,该非洲猪瘟串联表位融合蛋白包括B细胞中和表位肽片段和T细胞表位,B细胞中和表位肽包括下述片段:p72、p54、p30等3个蛋白中每个蛋白至少1个中和表位肽。该非洲猪瘟串联表位融合蛋白用作疫苗时,免疫效果好,一免后即可检测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水平,且由于该融合蛋白中尽量减少了非中和抗原表位,可避免免疫后非中和抗体加速病毒感染(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疫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洲猪瘟B、T细胞表位串联融合疫苗。

背景技术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virus,ASFV)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是全球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强毒株引发的超急性和急性感染死率高达100%。2018年8月ASF首次传入我国,截止2019年6月6日,已有32个省份累计暴发137起疫情,给我国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

ASFV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相关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唯一成员,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DNA虫媒病毒。胞外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0nm。ASFV基因组全长170~190kb,具有151个开放阅读框ORFs,共编码大约150~200种蛋白,该病毒成熟的粒子中含有50种以上的主要蛋白,在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据p72基因(B646L)末端核苷酸的差异,可将ASFV分为24个基因型,基于病毒是否会引起红细胞吸附的特性,已鉴定出至少有8个血清群。此外,在不同流行地区已鉴定出有不同来源(非洲源、欧洲源)、毒力(高毒力、中毒力、低毒力)、宿主传代变异等多种毒株,这些毒株对宿主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ASFV在流行地区容易发生适应性变异,不断进化,致使开发的各类疫苗不能完全提供交叉免疫保护。ASF疫苗的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是对ASFV生物学特性缺乏深入的研究。早期研究采用细胞传代、天然致弱、灭活等传统手段,研制的减毒活疫苗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但不能提供异源毒株的交叉保护,且存在安全隐患,迫使此类疫苗研发受阻。灭活疫苗因自身固有的缺陷,难以刺激先天免疫系统诱导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免疫,虽部分能刺激猪产生抗体,但很难检测到中和抗体的存在。

随后的研究热点转向ASF亚单位疫苗,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将具有中和表位的非洲猪瘟病毒的保护性抗原进行表达,然后将得到的蛋白质或多肽与抗原呈递细胞结合以诱导产生更高的抗ASFV中和抗体。ASFV编码的结构蛋白种类很多,经研究发现具有保护作用的有p72、CD2v、p12、p54、D117L和p30,其中最重要抗原蛋白有p72、p54、p30三种。产生p72和p54的抗体可以防止病毒吸附,p30的抗体可阻止病毒内吞作用。在p30、p72和p54中表达的重组蛋白只能延缓临床症状并降低病毒血症水平,仅能提供50%的保护而不能达到有效保护。ASFV具有复杂的结构蛋白和免疫逃避机制,紧靠上述3者抗原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很难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大量研究证实细胞免疫在抗ASF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特异性的CD8+T细胞能清除ASFV,参与机体的免疫保护。ASFV 3种基因(CD2v/EP402R、p54/E183L、p30/CP204L)与细胞中的泛素基因共表达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应答,在无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能提供部分免疫保护。另外,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应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也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倍赛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倍赛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2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