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53053.9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0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娜;左晓军;侯波涛;董娜;常杰;陈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13100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杰;徐瑞丰 |
地址: | 0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泛洪攻击 攻击 判定 端口MAC地址 带宽压力 丢弃数据 应急措施 状态标记 表空间 休眠期 休眠 表项 泛洪 删除 老化 释放 广播 预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通过黑名单MAC地址表中某端口MAC地址表项中疑似次数总和是否大于设定疑似次数总和阈值,判断端口是否被攻击,若被攻击,缩短MAC地址表中该端口的相关MAC地址表项老化时间,并将相关MAC地址表项标记为可疑。能够判定端口攻击情况,并作出应急措施,缩短可疑MAC地址表项删除时间,释放MAC地址表空间,控制MAC地址泛洪攻击,减少带宽压力;通过黑名单MAC地址表项疑似次数是否大于设定疑似次数阈值,判定MAC地址是否是造成泛洪攻击的因素,若是泛洪攻击因素,则将MAC地址表项状态标记为休眠。在休眠期间,丢弃数据帧,避免MAC地址广播造成泛洪,进而避免MAC地址泛洪攻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是一种基于MAC(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完成以太网数据帧转发的网络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进行无冲突数据传输,有效的隔离冲突域,保障各个终端的宽带互不影响。与集线器以广播方式对所有节点发送数据包不同的是,以太网交换机可以直接对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是因为以太网交换机内部有一个MAC地址表,记录了网络中所有MAC地址与该交换机各端口的对应信息。某一数据帧需要转发时,以太网交换机根据该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来查找MAC地址表,从而得到该地址对应的端口。如果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则向所有端口转发。这一过程成为泛洪。
以太网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容量有限,通过MAC地址老化,删除MAC地址表中的MAC表项释放空间。如果攻击者伪造大量的未知MAC地址进行通信,通过以太网交换机不断学习,MAC地址表达到存储MAC地址上限,当正常的主机MAC地址在老化之后,无法再添加到MAC地址表中,导致数据变成了广播,形成MAC泛洪攻击,造成网络带宽资源耗尽,影响以太网交换机的正常使用。
目前为解决MAC地址泛洪攻击问题,常见的预防泛洪攻击的手段为给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限制终端的数量,当一个端口学习的MAC地址数量超过这个限制的数量,则将超出的MAC地址舍弃。此方法虽然可以预防泛洪攻击,但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大量终端需要通信时,由于端口限制终端数量,需要更多的交换机来满足通信需求,造成成本增加;二是每个端口限制终端连接数量,并未从根源上遏制端口受到攻击,当端口一旦受到泛洪攻击时,仍然存在带宽资源浪费情况。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MAC地址泛洪攻击问题,避免出现限制交换机端口连接终端数量弊端,本发明提出一种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防MAC地址泛洪攻击的方法,包括:
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任一端口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帧,获取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表项在黑名单MAC地址表中,且源MAC地址表项处于休眠状态,丢弃数据帧;
判断源MAC地址表项是否在MAC地址表中,当未在MAC地址表中,将源MAC地址添加到MAC地址表,标记MAC地址表项状态为可信;
判定端口是否被攻击,当端口被攻击时,缩短MAC地址表中该端口的相关MAC地址老化时间,重新标记MAC地址表项状态为可疑;
判断目的MAC地址表项是否在MAC地址表中,当目的MAC地址表项不在MAC地址表时,进行广播,无应答时将源MAC地址加入到黑名单MAC地址表中,修改疑似次数及状态,将源MAC地址表项从MAC地址表删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3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