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冰箱、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55411.X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7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平;周翔;李之龙;李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陈小平 |
主分类号: | F25D23/02 | 分类号: | F25D23/02;F25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张川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办事***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家电 发泡 透明 冰箱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包括安装于家电箱体上的透明门本体,透明门本体包括透明面板、承载框体,承载框体包括门框、安装座、门衬,承载框体设有中空区域;安装座安装于门框上,门衬安装于门框面向冰箱箱体的一侧,门框、安装座、门衬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内设有发泡层,透明面板安装于承载框体中安装座的第二中空区域内或覆盖第二中空区域轮廓,承载框体与透明面板形成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与发泡层共同形成保温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冰箱及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的装配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发泡透明门,实现对家电箱体内物品可视化,同时保证良好的隔温性能,透明面板安装于安装座,结构简单且安装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冰箱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冰箱的门体一般为不可透视的,通常包括门体的外框架、面板和内侧。随着人们对冰箱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可透视冰箱门也逐步出现在市场中。
目前,可透视冰箱门通常是在门体的外框架上安装一层玻璃得到玻璃门,用以展示冰箱内放置的物品。安装一层玻璃,由于冰箱内外的温度差,玻璃内外壁温差较大,易出现水汽,不美观且有碍于查看内部物品,且在极热天气下,内外差较大也易造成玻璃门的损坏。市场上也出现了安装两层玻璃的冰箱玻璃门,安装结构复杂,成本高,消费者不愿购买。
此外,这样的透明玻璃冰箱门虽然能够从外部看到内部物品,但是容易破坏外观的整体性,门体外观不整洁,透明部分显示出内部物品,容易闲的杂乱无章,违背了厨房电器的设计趋势,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将透明面板安装于承载框体的安装座,得到透明门,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家电的发泡透明门,包括安装于家电箱体上的透明门本体,所述透明门本体包括透明面板、承载框体,所述承载框体包括门框、安装座、门衬,所述承载框体设有中空区域;其中,
所述安装座安装于所述门框上,所述门衬安装于所述门框面向冰箱箱体的一侧,所述门框、安装座、门衬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内设有发泡层,所述透明面板安装于所述承载框体中安装座的第二中空区域内或覆盖第二中空区域轮廓;所述承载框体与所述透明面板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与所述发泡层共同形成保温结构。
优选地,所述门框的第一中空区域覆盖所述安装座的第二中空区域,所述安装座的第二中空区域覆盖所述门衬的第三中空区域。
优选地,所述门框为盒体结构,所述安装座嵌入所述门框的第一中空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门框为盒体结构,所述安装座贴设于所述门框设有第一中空区域的内壁上且被所述门框包围在内。
优选地,所述透明面板从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门框一侧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
优选地,所述透明面板至少包括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第三玻璃层,沿逐渐远离门框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第三玻璃层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璃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玻璃层厚度,所述第二玻璃层厚度等于所述第三玻璃层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璃层覆盖整个所述第二玻璃层及其外轮廓外的邻近处,所述第二玻璃层的外轮廓覆盖所述第三玻璃层的外轮廓。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至少设有用以承托一玻璃层两侧的一对平台或至少设有用以限定一玻璃层位置的一对限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陈小平,未经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陈小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54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覆盖范围确定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下一篇:车辆的安全控制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