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0247.1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5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罗叶;李六连;田振;赵永曦;翟明会;梁艳芳;孙建运;李伟;李锦丽;贺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王灵灵;刘湘舟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石墨 支座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包括水平设置的下连接板(1)、上连接板(2)和减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模块包括:
橡胶层(3),水平设置并间隔铺设在下连接板(1)和上连接板(2)之间;
石墨烯层(4),包括上石墨烯层(41)和下石墨烯层(42),所述上石墨烯层(41)粘结在橡胶层(3)的上表面,所述下石墨烯层(42)粘结在橡胶层(3)的下表面,所述上石墨烯层(41)和下石墨烯层(42)之间摩擦耗能;
所述橡胶层(3)和石墨烯层(4)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外表面还包覆有外覆盖石墨烯层(5),所述外覆盖石墨烯层(5)为箱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石墨烯层(41)、下石墨烯层(42)和外覆盖石墨烯层(5)均由小块石墨烯粘接而成或者通过模具压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橡胶层(3)之间的间距为上石墨烯层(41)或下石墨烯层(42)的厚度的20~50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外覆盖石墨烯层(5)的壁厚为上石墨烯层(41)或下石墨烯层(42)的厚度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盖石墨烯层(5)与下连接板(1)之间、以及外覆盖石墨烯层(5)与上连接板(2)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1)和上连接板(2)为20mm~40mm厚的钢板。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下连接板(1)和上连接板(2),将下连接板(1)与基础结构连接;
步骤二、制作减震模块,上石墨烯层(41)与橡胶层(3)之间、下石墨烯层(42)与橡胶层(3)之间均采用结构胶粘接;
步骤三、安装减震模块,将粘接有上石墨烯层(41)和下石墨烯层(42)的橡胶层(3)由下至上叠放,并将上石墨烯层(41)和下石墨烯层(42)的边缘对齐,最底部的橡胶层(3)与下连接板(1)连接;
步骤四、安装上连接板(2),将上连接板(2)叠放在最顶部的橡胶层(3)上,并将最顶部的橡胶层(3)与上连接板(2)连接,并将上连接板(2)与基础结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隔震支座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之前先制作外覆盖石墨烯层(5),并将外覆盖石墨烯层(5)设置在下连接板(1)上,外覆盖石墨烯层(5)的底部侧壁与下连接板(1)连接,外覆盖石墨烯层(5)的顶部侧壁与上连接板(2)连接,然后将粘接有上石墨烯层(41)和下石墨烯层(42)的橡胶层(3)塞入外覆盖石墨烯层(5)中,橡胶层(3)与外覆盖石墨烯层(5)之间通过结构胶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02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群生成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电网生产技改项目投资成效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