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空器搭载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1987.7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65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杨燕初;王梓皓;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B1/22 | 分类号: | B64B1/22;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荟英捷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26 | 代理人: | 段志慧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空器 搭载 行星 采样 返回舱 回收 试验 方法 | ||
1.一种浮空器搭载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行星采样返回舱包括返回舱壳体、样品舱、设备舱、电池和返回舱回收降落伞;所述返回舱壳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弹伞装置,所述弹伞装置可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离,所述上壳体与所述返回舱回收降落伞连接,所述下壳体与所述样品舱固连;所述样品舱用于放置行星采样样品;所述设备舱内装载电子设备,包括切割器指令接受设备、返回舱定位和速度采集模块、返回舱通信设备;所述电池给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发放阶段,将浮空器搭载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试验系统装配调试,风场满足发放要求时,发放试验系统;
步骤S200,上升阶段中,结合高空风场数据,通过控制试验系统的升空速度,使试验系统到达设计高度时,能够抵达设计区域;
步骤S300,平飞阶段,投放和回收行星采样返回舱;
步骤S400,下降阶段,投放和回收浮空器平台的吊舱;
步骤S500,分析浮空器平台和行星采样返回舱飞行数据,验证行星采样返回舱的回收性能;
其中,所述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01,根据风场数据和飞行控制程序,预测行星采样返回舱及浮空器吊舱落点坐标,提前安排回收人员分别到行星采样返回舱及浮空器平台的吊舱预测落点位置等候,等待回收行星采样返回舱样品舱及浮空器平台的吊舱;
步骤S102,连接浮空器囊体、切割器系统、吊舱回收降落伞以及吊舱,确保连接牢固;
步骤S103,将行星采样返回舱连接到行星采样返回舱搭载平台上,确保连接牢固;
步骤S104,调试浮空器平台通信链路,确保浮空器飞行试验所有电子设备功能正常,确保浮空器平台和行星采样返回舱电路和通信链路连接正常;
步骤S105,往浮空器囊体充入密度低于空气的氦气,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步骤S106,再次确认浮空器平台结构、电路和通信链路连接正常,地面风场满足发放要求时,实施浮空器平台发放;
所述步骤S300包括:
步骤S301,在平飞阶段,当满足行星采样返回舱投放试验条件时,投放行星采样返回舱,行星采样返回舱与行星采样返回舱搭载平台分离,以自由落体方式下落;浮空器平台继续飞行;
步骤S302,当行星采样返回舱下落速度达到伞降回收条件时,启动返回舱弹伞装置,返回舱上壳体弹开飞离下壳体,同时拉出返回舱回收降落伞,返回舱回收降落伞在一定动压条件下展开,降落伞展开后减小返回舱落地速度,使返回舱下壳体和样品舱软着陆;
步骤S303,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人员,跟随行星采样返回舱实际下落轨迹,抵达行星采样返回舱落点,回收行星采样返回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空器搭载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包括:通过排气和抛压舱物控制浮空器平台的升空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空器搭载行星采样返回舱回收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0包括:
步骤S401,浮空器平台的吊舱满足切割条件时,切割连接吊舱回收降落伞和吊舱的缆绳,吊舱与浮空器囊体分离,吊舱通过吊舱回收降落伞平稳落地;
步骤S402,浮空器平台的吊舱回收人员,跟随浮空器平台的吊舱实际下落轨迹,抵达浮空器平台吊舱落点,实施浮空器平台吊舱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198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化合物、组合物以及液晶显示元件
- 下一篇:具有脂肪酶变体的洗涤剂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