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3340.8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4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谷勇;席林;罗庆;毛嘉川;胡进;李霖霖;刘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3B3/02;E03F5/10;E02D31/02 |
代理公司: | 51215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廊 主体结构 透水层 长度方向间隔 素混凝土层 细石混凝土 地下管廊 防水层 泄水管 雨水箱 顶面 坡面 找坡 连通 雨水 雨水收集功能 混凝土垫层 地表降水 地表雨水 地下基坑 顶部结构 顶部设置 二次利用 土壤环境 回填土 地下 底壁 底面 廊顶 外壁 浇筑 环绕 侧面 | ||
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以使地下管廊结构具备地表雨水和管廊周边地下雨水的收集功能,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地表降水的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的含水量,改善管廊所处的土壤环境。管廊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找坡顶面和管廊主体结构外壁、底壁的结构防水层,在顶部结构防水层之上设置顶部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顶部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顶泄水管。地下基坑的底面混凝土垫层和两侧坡面上浇筑素混凝土层,在两侧素混凝土层上设置坡面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坡面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侧泄水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廊,特别涉及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地下管廊设计中,地表雨水都是通过路面雨水口收集进入排水管道并汇入管廊中的雨水箱涵,这种常规方式只能收集地表雨水,不能收集管廊顶部及周边浸入土壤中的雨水,无法充分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同时,管廊基坑采用常规放坡开挖、坡面喷射混凝土后,不利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中雨水的排出,回填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间接影响地下管廊的防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以使地下管廊结构具备地表雨水和管廊周边地下雨水的收集功能,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地表降水的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管廊侧面及顶面回填土的含水量,改善管廊所处的土壤环境。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包括埋设于地下基坑内的管廊主体结构,管廊主体结构内在横向两侧设置雨水箱涵,其特征是:所述管廊主体结构的顶部设置细石混凝土找坡,且设置环绕细石混凝土找坡顶面和管廊主体结构外壁、底壁的结构防水层,在顶部结构防水层之上设置顶部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顶部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顶泄水管;所述地下基坑的底面混凝土垫层和两侧坡面上浇筑素混凝土层,在两侧素混凝土层上设置坡面透水层,并沿管廊主体结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连通坡面透水层、雨水箱涵的廊侧泄水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绿色环保,施工成本低;有效地将管廊顶部和周边回填土中的地下雨水收集汇入雨水箱涵并排出,改善管廊顶部和侧面土壤环境;配合结构防水层,增强管廊主体结构的防水效果,保证结构的耐久性能;同时具备地表雨水和管廊周边地下雨水的收集功能,可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提高地表降水的利用率,是构建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五幅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的断面图;
图2是图1中A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带地下雨水收集功能的地下管廊结构中细石混凝土找坡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管廊主体结构10、雨水箱涵11、廊顶泄水管12、廊侧泄水管13、滤网14、混凝土垫层15、回填土16、防水层17、塑料排水板21、渗水土工布22、粗砂层23、细石混凝土找坡30、第二塑料排水板31、第二渗水土工布32、第二粗砂层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33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模高度定位失效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浮力可变悬浮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