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3514.0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4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刘迪林;柳武革;王丰;李金华;付崇允;廖亦龙;朱满山;马晓智;曾学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细长 基因 分子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包括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的获取,以细长粒品种泰丰B为母本,短粒品种特三矮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植株套袋自交得到F2种子,种植F2群体,并采用单粒传法得到17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分离群体的粒长、粒宽和长宽比表型进行考察和统计,从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取含有SG7的特征单株,根据细长粒型品种泰丰B和短粒型品种特三矮2号之间LOC_Os07g41200基因存在的18bp插入/缺失的序列差异,开发了基于SG7候选基因的分子标记SG7‑18,从而获取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SG7‑18,并利用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水稻品种SG7基因型,和利用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培育细长粒型水稻品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全球超过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对细长粒型的水稻品种有所偏爱。稻米粒型不仅影响千粒重进而间接影响产量,而且是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的规定,优质稻谷的稻米长宽比不得低于2.8。在生产实践中,细长粒形的稻米,往往在垩白性状方面具有优势,表现为米粒晶莹透亮,心腹白少,广受消费者喜爱。因此,培育细长粒形水稻品种对提高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普遍认为,稻谷粒型在遗传上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比较复杂,属于典型的数量遗传性状。利用分子标记可以将控制数量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和分解,将复杂的数量性状分解为简单的孟德尔遗传因子来进行研究。利用这种方法,已经发现和克隆了部分控制稻谷粒型的QTLs。例如,控制稻谷粒宽的基因GW2(Song et al.Nat Genet 39:623–630)、GW5(Wan et al.Genetics179:2239–2252)、GS5(Li et al.Nat Genet 43:1266–1269)和qGW8(Wang et al.Nat Genet 44:950–954);控制粒长的基因GS3(Fan et al.Theor ApplGenet 112:1164–1171)和qGL3.1等(Zhang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09:21534–21539;Qi et al.Cell Res 22:1666–1680)。其中,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的GS3是一个粒长主效基因和粒宽微效基因,由于其长粒增效等位基因gs3表现为隐性遗传,大大限制了其在杂交稻中的应用(Fan et al.,Theor Appl Genet 112:1164–1171)。qGL3.1同样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对粒长的贡献较大,是近年发现的稀有位点,在生产中应用较少(Zhang et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21534–21539;Qi et al.Cell Res 22:1666–1680)。
传统的水稻粒型改良中,一般在成熟期通过表型观察进行选择。存在以下缺点:无法进行早期选择;肉眼对表型的观察存在偏差;无法知道所选材料的粒型是否稳定,必须根据下一代的粒型分离情况来判断。DNA分子标记技术因其具有快速检测、准确鉴定和早期选择等优点,在水稻遗传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粒型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准确地对育种材料的长粒和短粒等位基因型进行鉴定,尤其是能够有效鉴定出杂合基因型,并且能够把多个粒长基因累加到同一品种中,从而实现基因聚合,有效提高水稻粒型改良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细长粒型基因的分子标记,命名为SG7-18,包括如下获取步骤:
S1、以细长粒品种泰丰B为母本,短粒品种特三矮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植株套袋自交得到F2种子。种植F2群体,并采用单粒传法得到17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3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