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66319.3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8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杨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刘伟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可以在设备间通过光口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发送缓存的空闲状态,关闭本端的光口发送电源,从而能够降低本端发送光口的发送功耗。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发送控制消息,触发对端设备关闭对应接收光口的接收电源,从而可以在第一设备停止在第一发送光口发送数据的期间,在第二设备上的对应接收光口上停止接收数据,节约第二设备的接收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能耗已成为数据中心的主要运营成本(Operating Expense,OPEX)。随着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的推广,以及,各种传输与IP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及云化,尽最大可能降低能耗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交换机作为传输与IP及数据中心的一种基础设施,有很大的部署体量,因此,交换机的低功耗对降低能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有的交换机低功耗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案:
1)采用检测光模块有无光纤插入,无光纤插入时切断光模块的供电电源。
2)采用软件判断光口的链路(link)状态,如链路故障(linkdown)则切断光模块的供电电源。
3)针对电口交换机,可以按照IEEE 802.3az定义的高效节能以太网(EnergyEfficient Ethernet,EEE)规范来解决链路空闲时交换机端口对功率的浪费。
现有技术中,数据中心的各个交换机spine、leaf和tor间及tor与服务器间多采用光纤进行互联,上述交换机低功耗技术方案中的第3种方案是针对电口交换机的,针对这种通过光纤互联的光口交换机场景并不适用,另外:实际部署交付的数据中心交换机之间互联的光纤已经接好,通过检测有无光纤插入及软件判断link状态的方案难以进一步降低光口产生的能耗。再者,现有技术中在链路空闲时通常会在互联端口传输空闲帧,这部分时间交换机各端口对功率的消耗存在极大的浪费。例如,每个光口消耗的功率通常约1W左右,随光口速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亟需一种方案,能够在设备间采用光口进行数据传输时,降低设备的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用以在设备间采用光口进行数据传输时,降低设备的功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发送光口通过光纤与第二设备的第二接收光口连接,包括:
检测第一发送光口的发送缓存的空闲程度;
在所述空闲程度达到第一门限时,通过所述第一发送光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所述第一控制消息用于触发所述第二接收光口进入低功耗状态并保持第一时间;
在发送所述第一控制消息后,关闭所述第一发送光口的发送电源,并在保持所述第一时间后,重新接通所述第一发送光口的发送电源。
可选的,在重新接通所述第一发送光口的发送电源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返回所述检测第一发送光口的发送缓存的空闲程度的步骤。
可选的,在所述空闲程度达到第一门限时,通过所述第一发送光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控制消息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空闲程度达到第一门限时,根据预先设置的门限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表,确定所述第一门限所对应的第一时间,其中,所述对应关系表中,较高的门限对应于较长的时间;
生成用于触发所述第二接收光口进入低功耗状态的第一控制消息,并在所述第一控制消息中携带所述第一时间的指示信息;
通过所述第一发送光口发送所述第一控制消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63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