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66879.9 | 申请日: | 201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0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吴波;黄劲松;蒙国往;许杰;韦汉;农忠建;索潇;李锦;张子仪;吴昱芳;黄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李秋琦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支撑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支撑,其横向安装于基坑的顶部的冠梁上,该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两端均凸设有第一凸块,所述冠梁于该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两端的所述第一凸块对应的位置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以及轴力计,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内安装有一个轴力计,用于监测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撑轴力。采用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支撑与冠梁之间采用凸块与凹槽连接,能够拆卸,以便于钢筋混凝土支撑能够重复利用;且在钢筋混凝土支撑与冠梁的连接处安装轴力计,以监测钢筋混凝土支撑的轴力,能够完全避免由混凝土自身收缩和徐变等因素引起的支撑轴力的误差,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深基坑施工的过程中,特别是地铁建设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内部支撑的方法对基坑进行开挖作业,支撑按材料分类一般有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两种,其中钢筋混凝土支撑又因刚度大、强度高,得以广泛应用于深基坑的开挖中,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的监测数据是反应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是否处于安全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侧面反映出基坑是否存在坍塌的风险,是否需要进行基坑加固措施,以防止基坑坍塌。因此,准确监测出钢筋混凝土的支撑轴力在深基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起到保障性的作用;且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支撑相比,最大的不足即是不能预加支撑轴力,使得在深基坑施工中应用不如钢支撑灵活多变,即钢筋混凝土支撑没有应对风险的协调能力。
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支撑中,轴力计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支撑中,使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方法受到很多的非荷载因素的制约,如易受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很难准确监测出围护结构的真实受力,一般得到的监测数据都会远远大于构件本身的实际受力情况,有时误差会达到50%,误差大。在发生支撑轴力预警情况时,施工单位必须釆取应急措施以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假设由于监测误差导致出现预警情况,不仅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减小误差已经成为基坑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从而克服现有的将轴力计预埋于钢筋混凝土支撑中,易受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的影响,监测误差大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支撑,其横向安装于基坑的顶部的冠梁上,该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两端均凸设有第一凸块,所述冠梁于该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两端的所述第一凸块对应的位置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以及轴力计,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内安装有一个该轴力计,用于监测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撑轴力。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两端均凸设有两个斜支撑,两个所述斜支撑对称地位于相应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端部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斜支撑呈开口朝外设置的V形状分布,每个所述斜支撑与所述冠梁连接的一端凸设有第二凸块,所述冠梁于每个所述斜支撑的所述第二凸块对应的位置凹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液压千斤顶,用于给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预加支撑轴力。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塑料滑膜。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塑料滑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68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