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穿孔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1498.X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崔金明;艾澈熙;万玉明;杜晓英;刘陈立;袁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42 | 分类号: | C12M1/42;C12M1/38;C12M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容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 代理人: | 刘新年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孔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穿孔装置,包括电极座、两片电极、垫圈;所述两片电极相对安装在所述电极座内;所述垫圈设置在两片电极之间;所述电穿孔装置还包括能使所述电极产生的电场,形成非均匀电场强度的零件/部件。本发明装置,可以以较低的制作和加工成本,将电极间距设置到常规的1mm数量级左右,并且大大降低电穿孔实验需要的施加电压,保证使用的安全性,而且细胞存活率比传统电穿孔技术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电穿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穿孔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细胞电穿孔又称之为电转染,是细胞转染技术中常用的一种途径。由于细胞膜对外界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真核细胞基因实验需要向真核细胞输入特定的生物DNA、RNA片段。在细胞膜两侧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势差并持续一段时间,细胞膜上就能产生微孔,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当细胞膜发生电穿孔时,其通透性和膜电导会瞬时增大,从而使亲水分子、DNA、蛋白质、病毒颗粒、药物颗粒等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细胞膜的分子得以进入细胞。在短时间撤除电势差后,细胞膜可自我恢复,重新成为选择性的通透屏障。因此,与传统的化学转染和病毒转染相比,电穿孔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其适用于质粒和几十KB的基因组片段,且无化学或病毒污染,无细胞永久性损伤以及瞬时性的优势。电穿孔技术在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电穿孔装置依照电极间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电极间距1-4mm的标准电转杯,电极间距设置在毫米尺度,而细胞大小为微米尺度,因此需要施加的电压大(一般从几百伏至上千伏),并且电场不均匀,不同细胞所处的电场环境不尽相同,临近电极的细胞容易死亡,处于较弱电场处的细胞又不能发生电穿孔;另一种是电极间距为微间距1-100um的电穿孔装置,这种装置电极间距小,需要施加的电压就大大降低,提高了安全性,然而这种装置由于电极间距小,制作成本就比较高,一般需要微纳加工技术。故,需要提供一种低制作成本、并且安全性较高的电穿孔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穿孔装置,可以以较低的制作和加工成本,将电极间距设置到常规的1mm数量级左右,并且大大降低电穿孔实验需要的施加电压,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提高细胞存活率和电穿孔效率。
一种电穿孔装置,包括电极座、两片电极、垫圈;所述两片电极相对安装在所述电极座内;所述垫圈设置在两片电极之间;
所述电穿孔装置还包括能使所述电极产生的电场,形成非均匀电场强度的零件/部件;电极、垫圈、零件/部件共同围成电穿孔腔体。
所述零件或部件为微孔滤膜,其上的微孔尺度与待电穿孔的细胞的大小尺度相近或更小,由电极、垫圈、微孔滤膜共同围成电穿孔腔体。
所述电极座包括可在外力作用下分离的上盖和下盖。
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均安装有一片电极。
所述垫圈的厚度为1mm。
所述微孔滤膜的厚度为20μm。
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密度为1×109个/cm2。
所述微孔滤膜上的膜孔孔径为0.22μm。
一种电穿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上述电穿孔装置和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用于控制电穿孔装置的温度。
所述温控模块可以设置为控温箱或水浴装置。
所述电极座的外形为规则几何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14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