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异性捕获CTCs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73031.9 申请日: 2019-11-05
公开(公告)号: CN110812497B 公开(公告)日: 2022-06-17
发明(设计)人: 王政;董文飞;常智敏;邵丹;梅茜;李力;葛明锋;邵昊华;尤倩楠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49/00 分类号: A61K49/00
代理公司: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代理人: 张川
地址: 215163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特异性 捕获 ctcs 仿生 janus 二氧化硅 纳米 粒子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CTCs特异性捕获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羧基化的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2)制备融合细胞膜;3)将制得的融合细胞膜包覆在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得到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本发明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其核心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非对称性结构和棒状形貌,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通过在其表面包覆融合细胞膜,能借助白细胞在循环系统中不会聚集的特性,可减少对血细胞的非特异性吸附,能很好的应用于CTCs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CTCs特异性捕获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超过90%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落,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系统,成为循环肿瘤细胞(CTCs)。这些CTCs会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并进一步在远端器官发展为转移肿瘤。因此,CTCs作为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重要媒介,是研究肿瘤转移发展过程、监控疗效和评价患者预后的黄金切入点。然而,CTCs在外周血中的丰度极低,分离和检测CTCs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近些年来,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CTCs捕获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功能丰富、回收率高以及对细胞损伤小等特点,在CTCs的检测上展现了光明的应用前景。其中,免疫荧光磁球不仅能够特异性结合CTCs并通过磁性分离作用实现CTCs的捕获,还可以对捕获的CTCs进行荧光信号分析,因此,在CTCs检测应用上极具转化潜力。为进一步提高磁性纳米粒子的荧光信号强度,增强其与CTCs的结合能力,申请人在先前的专利201611270207.6中,公开了一种纳米载药体系及制备和应用其中,具体公开制备出了尺寸精确可控、具有不对称性质的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即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Janus Fe3O4-mSiO2)。在这种复合型组份中,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单元不仅提高了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同时极大地增加了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既提高了纳米粒子对CTCs的吸附能力,又为荧光探针的结合以及功能基团的修饰提供了有利空间。此外,这种Janus Fe3O4-mSiO2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结构优势,既磁球元件裸露在外,与介孔二氧化硅元件功能上互不干涉,能够很好地保持磁球原有的磁性能,为CTCs的磁分离提供了便利。然而,临床上对CTCs的检测技术要求更高。既要求纳米粒子对CTCs具有足够的灵敏性,能够从数以亿计的背景细胞中尽可能多地分离出极其稀少的CTCs,又要求纳米粒子具有极高的特异性,能够捕获较纯的CTCs而尽量降低背景细胞的干扰。因此,Janus Fe3O4-mSiO2的构筑需要更进一步地优化,以满足临床对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CTCs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CTCs特异性捕获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CTCs 特异性捕获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其包括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以及包覆在其表面的融合细胞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羧基化的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2)制备融合细胞膜;

3)将制得的融合细胞膜包覆在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得到仿生型Janus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3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