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4703.8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2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红;何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552 | 分类号: | G01N21/552;G01N21/01 |
代理公司: | 44583 中山市粤捷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谦 |
地址: | 52840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组件 生物大分子 散热组件 安装座 竖直段 水平段 镂空腔 导热件 快速检测装置 室内 工作性能 快速散热 对设备 拉动件 移位 配合 检测 保证 | ||
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包括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安装座、第一固定组件、散热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设置在安装座上;第一固定组件设置在安装座上;散热组件设置在第一固定组件上;第二固定组件设置在散热组件上;安装座设置有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和水平段上设置有镂空腔室;竖直段的镂空腔室内设置有导热件;水平段的镂空腔室内设置有拉动件。本发明利用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配合,对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进行固定,一方面对设备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避免设备在检测时移位;利用导热件和散热组件配合,使得设备快速散热降温,保证了设备工作性能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开发的新型生物分析传感技术,该技术的3个核心部分是传感器芯片,SPR光学检测系统和微射流卡盘,实验时,现将一种生物分子固定在传感器的葡聚糖表面,将与之相互作用的分子溶于溶液流过的芯片表面,SPR检测器能根据跟踪溶液中的分子与芯片表面的分子结合、解离整个过程的变化,记录成一张传感图,并提供动力学和亲和力数据,BIACORE技术由于具有无需标记,高灵敏度,检测快速,并能实时定量测试等优势,已广泛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多肽、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现有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缺少固定和散热措施,导致设备稳定性差,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参考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本发明利用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配合,对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进行固定,一方面对设备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避免设备在检测时移位;利用导热件和散热组件配合,使得设备快速散热降温,保证了设备工作性能的稳定。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装置,包括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安装座、第一固定组件、散热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设置在安装座上;用于固定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下端的第一固定组件设置在安装座上;散热组件设置在第一固定组件上;用于固定固定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上端的第二固定组件设置在散热组件上;安装座设置有竖直段和水平段;安装座的竖直段和水平段上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敞口的镂空腔室;竖直段的镂空腔室内设置有导热件;水平段的镂空腔室内设置有拉动件;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固定板;伸缩件设置两组,两组第一伸缩件与安装座的竖直段垂直设置,且位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左右两侧,两组第一伸缩件的前端连接固定板;固定板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前端贴合;散热组件包括安装板和散热件;安装板滑动设置在第一伸缩件上;散热件设置在安装板上,且朝向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送风;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伸缩件和卡合件;第二伸缩件一端连接安装板,另一端连接卡合件;卡合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顶端卡合。
优选的,第一伸缩件包括固定杆、移动杆和复位弹簧;固定杆的后端连接安装座的竖直段;移动杆的后端伸入对应侧的固定杆,且与其滑动连接,移动杆的前端连接固定板的一端;复位弹簧设置在移动杆上,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杆,另一端连接固定板。
优选的,散热件包括驱动电机、主齿轮、辅齿轮和风扇;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板上;主齿轮键合连接驱动电机的主轴;辅齿轮键合连接风扇的转轴,且辅齿轮和主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第二伸缩件包括转动套和螺纹杆;转动套转动设置在安装板朝向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一侧,转动套上设置有与螺纹杆匹配的内螺纹;螺纹杆一端螺纹连接转动套,另一端连接卡合件。
优选的,卡合件为L型结构,卡合件的卡合面上设置有保护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47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