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6748.9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3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陆必志;张璐;王宁;施超波;谢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2;G01N1/44;C22C1/05;C22C2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肖宇扬 |
地址: | 41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 镶嵌 样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分别称取适量碳化钨粉与铜粉,并混合均匀;配制由5%~10%的水、5%~10%的聚乙二醇及80%~90%的乙醇组成的成型剂溶液;向混合物料中添加成型剂溶液,并搅拌均匀,得到成型料;将成型料压制成型,得到压坯试样条;将压坯试样条在烧结炉中进行无氧烧结;将烧结后的试样条进行金相制样、磨样、抛光得到碳化钨镶嵌样品。上述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铜粉与碳化钨粉混合烧结,对碳化钨粉定型,降低了碳化钨的剖切难度,有利于检测单晶晶粒;烧结时铜与碳化钨互不相融,保证了单晶晶粒性能的可靠性;冷却后的铜对碳化钨镶嵌固定,磨平和抛光时多晶颗粒不易脱落,保证了碳化钨检测作业的有效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化钨粉末检测及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硬质合金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良好的韧性等优点,被称为“工业牙齿”,而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切削工具、刀具、钴具和耐磨零部件等技术领域。碳化钨是制备硬质合金的关键原料,碳化钨的性能,特别是微观性能如晶粒度、晶粒度均匀性、微观形貌等决定了硬质合金的使用性能,因此采用可靠的检测方法对碳化钨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碳化钨的质量,进而对硬质合金的组分及性能进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传统的用于微观结构分析检测的碳化钨样品为粉末状的、由大量单晶体聚集的多晶颗粒,在对碳化钨样品进行检测时,仅能对整个多晶颗粒进行评价,而对碳化钨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单晶晶粒则包覆在多晶颗粒的内部,由于碳化钨粉末尺寸小,难以对粉末进行剖切,使得碳化钨的单晶晶粒难以被设备检测到。也就是说,用于检测的碳化钨样品难以满足碳化钨性能检测的需求,检测到的碳化钨的性能指标与碳化钨的实际特性相差较大,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较差,难以有效评估碳化钨的特性并指导硬质合金的生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样品检测难以反映碳化钨实际性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
一种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该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分别称取适量碳化钨粉与铜粉,并将所述碳化钨粉与所述铜粉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料;按质量百分比为5%~10%的水、5%~10%的聚乙二醇及80%~90%的乙醇配制成型剂溶液;按固液重量比为5:1至7:1的比例向所述混合物料中添加所述成型剂溶液,并搅拌均匀,得到成型料;将所述成型料在压力机上进行压制成型,得到压坯试样条;将所述压坯试样条在烧结炉中进行无氧烧结;将烧结后的试样条进行金相制样、磨样、抛光得到碳化钨镶嵌样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化钨粉与所述铜粉的质量比介于1:3至3:1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化钨粉的Fsss粒度介于0.5μm至40μm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氧烧结作业在烧结真空或非氧化气氛下进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氧烧结作业的烧结温度介于1200℃至1350℃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氧烧结作业的烧结时间持续1至2h。
上述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铜粉与碳化钨粉混合烧结,形成体积较大的碳化钨镶嵌样品,实现了对碳化钨粉的定型,对碳化钨金相样品进行磨平抛光,并使碳化钨的单晶晶粒露出,降低了碳化钨的剖切难度,并有利于设备对单晶晶粒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烧结过程中,铜与碳化钨互不相融,铜对碳化钨单晶晶粒的微观性能无影响,保证了碳化钨单晶晶粒性能检测的可靠性,以便于有效评估碳化钨的的质量;铜的熔点较低,溶化后的铜液将填充碳化钨粉末的空隙,并在冷却后对碳化钨颗粒形成镶嵌固定,避免了金相磨平和抛光过程多晶颗粒从碳化钨金相样品上脱落,保证了碳化钨镶嵌样品检测作业的有效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碳化钨镶嵌样品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67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压交流伺服驱动器热管散热装置
- 下一篇:燃气入户安检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