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7419.6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2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博;李庆民;郭子炘;于万水;张敏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17/00 | 分类号: | F03D17/00;F03D8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宇杨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机 叶片 下线 故障 检测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纳秒入射脉冲在无故障风机叶片引下线中和待检测风机叶片引下线中的传播波形;对两个传播波形进行相关处理,得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根据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对相关处理后的波形划分故障判断区段;确定故障判断区段内能满足预设条件的故障反射波;根据故障反射波和纳秒入射脉冲,确定故障判断区段内发生故障的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通过对传播波形进行相关处理,根据波形差异反推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故障情况;根据故障反射波和纳秒入射脉冲,确定故障判断区段内发生故障的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实现了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的持续发展,单机容量不断提升,整机尺寸不断增大,在运行过程中,叶片总处于较高位置,因此遭受雷击的情况越发明显。
目前,风电场对叶片引下线的故障检测多采用测量防雷通道电阻的方法,该方法操作复杂,耗费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故障定位。另外,有国外学者提出采用半波偶极天线理论和静电电容的方法检测叶片引下线的断裂位置,但其忽略了引下线分支,无法检测分支断裂问题,且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较大困难;另有学者提出一种利用X射线仪确定叶片引下线断开位置的方法,但该方法成本较高,不利于广泛推行。
因此,如何对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进行检测与定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方法存在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风机叶片引下线故障检测与定位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纳秒入射脉冲在无故障风机叶片引下线中和待检测风机叶片引下线中的传播波形;其中,获取的所述纳秒入射脉冲在所述无故障风机叶片引下线中的传播波形为第一传播波形;获取的所述纳秒入射脉冲在所述待检测风机叶片引下线中的传播波形为第二传播波形;
对所述第一传播波形与所述第二传播波形进行相关处理,得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
根据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对所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划分故障判断区段;
确定所述故障判断区段内能满足预设条件的故障反射波;
根据所述故障反射波和所述纳秒入射脉冲,确定所述故障判断区段内发生故障的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一传播波形与所述第二传播波形进行相关处理,得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包括:
对所述第一传播波形与所述第二传播波形进行小波去噪处理;
对小波去噪处理后的所述第一传播波形与小波去噪处理后的所述第二传播波形进行作差处理,得到作差处理后的波形;
对所述作差处理后的波形进行光滑拟合,得到所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
可选地,所述根据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对所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划分故障判断区段,包括:
根据风机叶片引下线每个分支点的位置,对所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进行划分,得到分别与所述风机叶片引下线每个分支点的位置对应的所述故障判断区段。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故障判断区段内的所述相关处理后的波形的上升沿持续时间大于第一预设时间且下降沿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时间。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故障反射波和所述纳秒入射脉冲,确定所述故障判断区段内发生故障的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包括:根据公式
确定所述故障判断区段内发生故障的风机叶片引下线分支点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74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