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及灭火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7971.5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4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日峰;郎需庆;吴京峰;牟小冬;尚祖政;谈龙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16;A62C31/05;A62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至臻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8 | 代理人: | 徐秋燕;王正茂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电池 灭火 保护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组温度传感器,其检测车载电池中各个电池单元的温度;
喷射装置,其向所述电池单元喷射惰性气体或灭火剂,所述喷射装置采用相同的管路喷射惰性气体和喷射灭火剂;
控制器,其与所述多组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喷射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预设有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所述第一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温度值;以及
多组形变传感器,其检测各个电池单元的形变量,所述多组形变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预设有形变阈值,
其中,当所述多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最大温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值且小于所述第二温度值时,所述控制器触发一级保护动作并关闭二级保护动作;当所述最大温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值时,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并触发所述二级保护动作;当所述最大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一温度值时,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和所述二级保护动作;当所述多组形变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检测到的形变量大于所述形变阈值时,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和所述二级保护动作并触发三级保护动作,
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惰性气体,所述二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灭火剂,所述三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灭火剂,所述目标电池单元为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值的电池单元以及形变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形变阈值的电池单元,一旦达到形变阈值,报警或喷射便不会自动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装置设有多个喷嘴,每一个所述喷嘴与一个电池单元相对应,所述控制器单独控制所述多个喷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值为145~155℃,所述第二温度值为190~210℃,所述形变阈值为9%~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形变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单元的外壳上并且与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解质装载区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一组所述形变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所述喷射装置与氮气瓶相连接,所述氮气瓶的充装压力为0.8~1.2MPa,水容积为25~35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装置与灭火剂瓶相连接,所述灭火剂瓶的充装压力为0.8~1.2MPa,水容积为25~35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剂为泡沫灭火剂。
9.一种车载电池灭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灭火保护系统,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设置控制器的运行参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形变阈值、一级保护动作、二级保护动作和三级保护动作;
检测各个电池单元的温度值和形变量;
比较最大温度值与所述第一温度值和所述第二温度值;
比较最大形变量与所述形变阈值;以及
根据温度值比较结果触发和/或关闭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和所述二级保护动作,根据形变量比较结果触发所述三级保护动作,并关闭所述一级保护动作或所述二级保护动作,
所述一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惰性气体,所述二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灭火剂,所述三级保护动作包括发送报警信号和向目标电池单元喷射灭火剂,所述目标电池单元为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值的电池单元以及形变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形变阈值的电池单元,一旦达到形变阈值,报警或喷射便不会自动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797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