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7972.X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蒲鹤;丁莉丽;修德欣;李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至臻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8 | 代理人: | 王正茂;徐秋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液化 石油气 输送 橡胶 软管 燃烧 性能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主体为一箱体结构,包括:软管固定工装,其用于固定待测的橡胶软管并使橡胶软管呈弯曲状;橡胶软管内充填液化石油气且橡胶软管两端处于封堵状态;本生灯,其位于橡胶软管的正下方,该本生灯的火焰口内径为10mm;燃料管路,其用于本生灯的燃料供给,该燃料管路上设有调压阀。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可以对橡胶软管的燃烧性能进行有效测试,使其充分满足液化石油气输送过程中的安全要求,避免事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化石油气装卸作业时,部分炼化企业利用橡胶软管将栈台与罐车连接。常用的橡胶软管一般有三层材料组成:从内向外依次包含第一层耐正戊烷的橡胶内衬层,第二层的编织或缠绕钢丝增强层,第三层的耐磨和耐室外暴露的橡胶外覆层。目前大部分企业利用金属万向节(即鹤管)进行液化烃装卸作业,橡胶软管与金属万向节相比,其机械强度、内部承压、耐腐蚀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输送的液化石油气为易燃易爆危化品,如果使用橡胶软管进行输送,橡胶软管的燃烧性能对液化烃装卸作业的安全性影响至关重要。
CN 207851009 U公开一种燃烧性能测试仪,包括燃烧反应箱和柜门,所述柜门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燃烧反应箱上,柜门远离铰链的一端通过电磁锁与燃烧反应箱连接,燃烧反应箱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座,基座的上方设有输气管,输气管的输出端连接有火焰喷头,火焰喷头位于基座的上方,火焰喷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基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固定块内设有与固定杆对应的卡槽,固定杆通过第一转轴与卡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基座内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一端与基座的内侧壁转动连接。该现有的方案可以针对不同检测的样本,调节火焰喷头与检测样本之间的角度,满足不同的材质的燃烧性能测试需求。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燃烧性能测试仪并非针对橡胶软管的专用测试仪,并未对火焰的规格、使用的燃料、橡胶软管中输送液体的压力、橡胶软管在测试时的形态等指标进行限定和要求,无法满足针对输送液化石油气的橡胶软管的燃烧测试要求。
鉴于以上情况,亟需一种专门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按照行业内国标规定的测试流程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测试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安全保障措施,从而完成橡胶软管的燃烧性能测试。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的测试装置,从而可对橡胶软管进行有效测试,使其充分满足液化石油气输送过程中的安全要求,避免事故。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化石油气输送的橡胶软管燃烧性能测试装置,测试装置主体为一箱体结构,包括:软管固定工装,其用于固定待测的橡胶软管并使橡胶软管呈弯曲状;橡胶软管内充填液化石油气且橡胶软管两端处于封堵状态;本生灯,其位于橡胶软管的正下方,该本生灯的火焰口内径为10mm;燃料管路,其用于本生灯的燃料供给,该燃料管路上设有调压阀。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软管固定工装可以包含软管夹,该软管夹可沿导轨上下移动。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待测的橡胶软管可以弯曲成U形,弯曲半径可以设置为橡胶软管外径的10-15倍。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料管路上还设有电磁阀,该电磁阀用于控制来自储气罐的丙烷燃料的输送。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包括摄像单元,该摄像单元位于箱体结构内部,用于拍摄橡胶软管的燃烧测试过程并将拍摄信息传至箱体外部的显示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79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