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1525.1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6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川;江裕雷;王睿;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启电液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08 | 分类号: | F15B11/08;F15B13/04;F15B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材料 驱动 集成 式电静液作动器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泵腔体、阀块、换向阀、液压缸;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包括第一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Ⅰ)和第二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Ⅶ),换向阀包括第一换向阀(Ⅴ)和第二换向阀(Ⅳ);所述的泵腔体(Ⅱ)下方安装第一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Ⅰ)及第二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Ⅶ),所述阀块(9)安装在泵腔体(Ⅱ)上方,第一换向阀(Ⅴ)、第二换向阀(Ⅳ)分别安装在阀块(9)两侧,液压缸(10)安装在阀块(9)上方;
所述第一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Ⅰ)及第二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Ⅶ)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壳(4)、安装于外壳(4)内的环形智能材料(2)、安装于外壳(4)下端的底座(1)、安装于外壳(4)上端的预紧端盖(15)、安装于预紧端盖(15)下方的输出防扭杆(17)、安装在输出防扭杆(17)和预紧端盖(15)之间的预压碟簧(16)、安装在环形智能材料(2)上表面的U形套筒(18)、安装于U形套筒(18)和输出防扭杆(17)之间的传感器(3);
所述泵腔体(Ⅱ)包括泵腔壳体(13),该泵腔壳体(13)内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泵腔(27)及第二泵腔(28),第一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Ⅰ)与泵腔壳体(13)连接并与第一泵腔(27)及其组件组成泵一(Ⅲ);第二智能材料电-机转换器(Ⅶ)与泵腔壳体(13)连接并与第二泵腔(28)及其组件组成泵二(Ⅵ);
所述阀块(9)的左侧端面有一阀孔(33)用于安装第一换向阀(Ⅴ),以用于液压缸(10)的换向,所述阀块(9)的右侧端面有一阀孔(38)用于安装第二换向阀(Ⅳ),以用于双泵工作模式的切换,所述阀块(9)的底部有第一至第四油口(36、29、32、37),其中第一油口(36)与泵一(Ⅲ)排油口(41)相通,第二油口(29)与泵一(Ⅲ)吸油口(42)相通,第三油口(32)与泵二(Ⅵ)排油口(39)相通,第四油口(37)与泵二(Ⅵ)吸油口(40)相通,所述阀块(9)的顶部有第五、第六油口(35、34)用于连接液压缸(10),第五油口(35)与液压缸(10)左腔连通,第六油口(34)与液压缸(10)右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是石英晶体压电材质,传感器(3)一端与套筒(18)接触,传感器(3)另一端与输出防扭杆(17)底面接触,设置两根输出线从套筒(18)底端引出并外接电荷放大和滤波电路,对输出电信号进行监测,实时检测环形智能材料(2)在工作时的输出力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泵腔体(Ⅱ)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泵腔(27)中的第一排油单向阀(11)及其压盖(12),第一吸油单向阀(8)及其压盖(7),密封圈(14),第一活塞(6)及其固定螺钉(5),安装在第二泵腔(28)中的第二排油单向阀(21)及其压盖(22),第二吸油单向阀(20)及其压盖(19),密封圈(23),第二活塞(24)及其固定螺钉(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防扭杆(17)上有两个弧形凸起与外壳(4)上的两个弧形凹坑配合,中间环形面与预压碟簧(16)接触,顶端开有螺纹孔,通过螺钉(5)联接活塞(6),所述预紧端盖(15)通过外螺纹与外壳(4)上的内螺纹配合安装,所述预压碟簧(16)在预紧端盖(15)作用下压缩,产生预紧力,挤压传感器(3)并通过U形套筒(18)将力传递至环形智能材料(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智能材料包括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和电致伸缩材料。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材料驱动双泵集成式电静液作动器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二换向阀(Ⅳ)实现单泵一、单泵二、双泵串联、双泵并联四种工作模式的切换,通过第一换向阀(Ⅴ)实现液压缸的换向,具体步骤如下:
(1)单泵一驱动;
当第一换向阀(Ⅴ)断电时,处于左位,第二换向阀(Ⅳ)得电,处于右位,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往外排油,此时第一泵腔(27)中设置的第一活塞(6)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一泵腔(27)中设置的第一排油单向阀(11)打开,第一吸油单向阀(8)关闭,泵二(Ⅵ)不工作,油液经过泵一(Ⅲ)的第一排油单向阀(11)流入阀块,经过第二换向阀(Ⅳ)进入第一换向阀(Ⅴ),再经液压缸右侧口进入液压缸右腔,驱动液压缸向左运动,液压缸左腔油液压缩;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内吸油,此时第一活塞(6)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一排油单向阀(11)关闭,第一吸油单向阀(8)打开,泵二(Ⅵ)不工作,液压缸左腔压缩油液从液压缸左侧口流进第一换向阀,再经过阀块油口(29)进入泵一(Ⅲ)的吸油口(42),经过第一吸油单向阀(8)进入泵一(Ⅲ)泵腔,完成一次液压缸运动;
(2)单泵二驱动;
当第一换向阀(Ⅴ)断电时,处于左位,第二换向阀(Ⅳ)得电时,处于右位,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内吸油,此时第二泵腔(28)中设置的第二活塞(24)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二泵腔(28)中设置的第二排油单向阀(21)关闭,第二吸油单向阀(20)打开,泵一(Ⅲ)不工作,油液从液压缸左腔通过第一换向阀进入第二换向阀,再流入阀块和泵二(Ⅵ)后,经过第二吸油单向阀(20)进入泵二(Ⅵ)泵腔;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内排油,此时第二活塞(24)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二排油单向阀(21)打开,第二吸油单向阀(20)关闭,泵一(Ⅲ)不工作,油液经泵二的第二排油单向阀(21)和阀块进入第一换向阀,再经液压缸右侧口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液压缸向左运动,完成一次液压缸运动;
(3)双泵串联驱动;
当第一、第二换向阀(Ⅴ、Ⅳ)断电时,处于左位,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往外排油,此时第一活塞(6)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一排油单向阀(11)打开,第一吸油单向阀(8)关闭,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下吸油,此时第二活塞(24)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二排油单向阀(21)关闭,第二吸油单向阀(20)打开,构成异步驱动,油液经过泵一(Ⅲ)的第一排油单向阀(11)流出,进入阀块(9)并经过第二换向阀(Ⅳ),再从泵二的吸油口(40)进入,经过泵二(Ⅵ)的第二吸油单向阀(20)进入泵二(Ⅵ)泵腔;
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吸油,此时第一活塞(6)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一排油单向阀(11)关闭,第一吸油单向阀(8)打开,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下排油,此时第二活塞(24)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二排油单向阀(21)打开,第二吸油单向阀(20)关闭,构成异步驱动,油液经过泵二(Ⅵ)的第二排油单向阀(21)进入阀块后,经过第一换向阀(Ⅴ)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液压缸向左运动,液压缸左腔油液进入第一换向阀(Ⅴ),再进入泵一(Ⅲ)的吸油口(42),经过第一吸油单向阀(8)进入泵一(Ⅲ)泵腔;
(4)双泵并联驱动;
当第一换向阀(Ⅴ)断电时,处于左位,第二换向阀(Ⅳ)得电,处于右位,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往外排油,此时第一活塞(6)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一排油单向阀(11)打开,第一吸油单向阀(8)关闭,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0-T/2周期下吸油,此时第二活塞(24)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二排油单向阀(21)关闭,第二吸油单向阀(20)打开,构成异步驱动,油液经过泵一(Ⅲ)的第一排油单向阀(11)和阀块流入,并经过第二换向阀(Ⅳ)进入第一换向阀(Ⅴ),再进入液压缸右腔,驱动液压缸向左运动,液压缸左腔油液进入第一换向阀(Ⅴ),再进入第二换向阀(Ⅳ)、阀块、泵二(Ⅵ)的吸油口(40),经过第二吸油单向阀(20)进入泵二(Ⅵ)泵腔;
泵一(Ⅲ)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吸油,此时第一活塞(6)向下运动释放油液,第一排油单向阀(11)关闭,第一吸油单向阀(8)打开,泵二(Ⅵ)在正弦驱动信号T/2-T周期下排油,此时第二活塞(24)向上运动压缩油液,第二排油单向阀(21)打开,第二吸油单向阀(20)关闭,构成异步驱动,油液经过泵二(Ⅵ)的第二排油单向阀(21 )及阀块,再进入第一换向阀(Ⅴ),再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液压缸向左运动,液压缸左腔油液进入第一换向阀,经过阀块进入泵一(Ⅲ),经过第一吸油单向阀(8)进入泵一(Ⅲ)泵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启电液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启电液控制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152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