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Fe复合材料双熔体混合铸造装备与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1867.3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4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周;姜雁斌;王檬;肖柱;龚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1/103 | 分类号: | B22D11/103;B22D11/115;B22D11/18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谢浪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fe 复合材料 双熔体 混合 铸造 装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Fe复合材料双熔体混合铸造设备及工艺,包括第一熔化炉,用于加热熔化纯Cu;第二熔化炉,用于加热熔化Cu‑Fe合金;混合腔,通过导流管与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的出液口连通,将加热熔化后的纯Cu和Cu‑Fe合金进行混合;感应加热器,用于对混合腔内的混合熔体进行加热及电磁搅拌;结晶器,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对接;塞棒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的出液口启闭及熔体流量;对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内的气压进行调节的气压调节机构。该铸造装备与工艺不仅解决了Cu‑Fe复合材料在铸造过程中成分和组织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适合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u-Fe复合材料双熔体混合铸造装备与工艺。
背景技术
Cu-Fe复合材料兼有Cu的高导电、导热性能和Fe的软磁、较高强度与刚度的特性,拥有独特的电磁屏蔽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脉冲强磁场系统、粒子加速电磁发射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高精尖技术领域。
Cu-Fe复合材料凝固过程中会形成两种液相区域,即富Cu区(L1)和富Fe区(L2)。由于两种液相的成分不同,密度差引起的斯托克斯运动导致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引起宏观偏析,产生Cu-Fe复合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不均匀的问题,因此采用传统熔铸法无法制备成分、组织较均匀的Cu-Fe复合材料。
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粉末冶金、喷射沉积等方法制备Cu-Fe复合材料的锭坯,结合后续冷加工(轧制、拉拔等)制备Cu-Fe复合材料。其中粉末冶金法是将Cu粉和Fe粉均匀混合后,通过热等静压设备将粉末进行压合制备出组织均匀、性能优良的Cu-Fe复合材料锭坯。喷射沉积法是将Cu和Fe熔化后,通过气体喷雾器将熔体喷散成细小的液滴,金属液滴经高速冷却在预成型靶上开始凝固,凝固后成颗粒状组织。但是上述两种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坯料制备需要热等静压设备或喷射沉积设备,设备投资大、要求苛刻;(2)工艺流程长,工序复杂;(3)生产的铸锭重量和规格有限,致密度较低,不利于后续冷加工成形和制备高质量产品;(4)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Cu-Fe复合材料双熔体混合铸造装备与工艺,该铸造装备与工艺不仅解决了Cu-Fe复合材料在铸造过程中成分和组织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适合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Cu-Fe复合材料双熔体混合铸造设备,包括:
第一熔化炉,用于加热熔化纯Cu;
第二熔化炉,用于加热熔化Cu-Fe合金;
混合腔,通过导流管与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的出液口连通,将加热熔化后的纯Cu和Cu-Fe合金进行混合;
感应加热器,用于对混合腔内的混合熔体进行加热及电磁搅拌;
结晶器,与所述混合腔的出液口对接;
塞棒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的出液口启闭及熔体流量;以及,
对所述第一熔化炉和第二熔化炉内的气压进行调节的气压调节机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测量第一熔化炉、第二熔化炉和混合腔中熔体温度的测温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结晶器采用水冷结晶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和导流管的材质为石墨或耐火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1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