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1957.2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1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孙波;李一鸣;刘澈;周宝斌;张承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00 | 分类号: | G06F30/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黄海丽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园区级 综合 能源 系统 辅助设计 方法 | ||
1.一种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园区源侧历史数据和荷侧历史数据;
对于源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能源,分别针对日变化数据进行聚类分区,并将数据量最大的类簇进行可视化显示,得到各类能源的可用性和供能特性;
对于荷侧历史数据,针对日变化数据进行聚类分区,得到反映各类用户类型的类簇,并对这些类簇进行可视化显示,得到各类用户类型的用能特性;基于各类能源的可用性和供电特性,以及各类用户类型的用电特性,为荷侧的各类用户匹配源侧的能源种类和供能方式;
为荷侧的各类用户匹配源侧的能源种类和供电方式包括:
根据供能平稳性原则,为用能行为互补的用户类型匹配一套能源系统供能,并增加储能装置实现用电平稳;
根据能量特性匹配原则,为冷、热、电用能呈比例的用户类型,根据热电比匹配供能设备;
根据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原则,为用能特性符合某些能源供能特性的用户类型,匹配该能源供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园区源侧历史数据和荷侧历史数据后,还进行数据预处理:
对于源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能源和荷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负荷,均提取整点数据,以一天为一行,建立源侧历史矩阵和荷侧历史矩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源侧历史数据中的每一类能源,均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该类能源全年的日变化曲线;
将这些日变化曲线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簇;
获取数据量最大的类簇,基于该类簇中的日变化曲线,得到用于反映该类能源日变化的中心曲线;
对于该中心曲线,提取数值超过设定阈值的连续时间段,该时间段即为该能源的可用时间段;将该中心曲线、类簇所对应的数据量大小以及可用时间段均进行可视化;
对于负荷侧历史数据,均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该类负荷全年的日变化曲线;
将这些日变化曲线进行聚类,得到多个类簇,这些类簇分别反映了不同类型建筑的用电规律;
对于每个类簇,均获取其中心曲线;
将这些中心曲线均进行可视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类型的用电特性包括:冷、热、电用能是否呈比例以及是否与其他用户类型用能行为互补。
5.一种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获取园区源侧历史数据和荷侧历史数据;
源侧聚类分区模块,对于源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能源,分别针对日变化数据进行聚类分区,并将数据量最大的类簇进行可视化显示,得到各类能源的可用性和供能特性;
荷侧聚类分区模块,对于荷侧历史数据,针对日变化数据进行聚类分区,得到反映各类用户类型的类簇,并对这些类簇进行可视化显示,得到各类用户类型的用能特性;源荷分区匹配模块,基于各类能源的可用性和供电特性,以及各类用户类型的用电特性,为荷侧的各类用户匹配源侧的能源种类和供能方式;
为荷侧的各类用户匹配源侧的能源种类和供电方式包括:
根据供能平稳性原则,为用能行为互补的用户类型匹配一套能源系统供能,并增加储能装置实现用电平稳;
根据能量特性匹配原则,为冷、热、电用能呈比例的用户类型,根据热电比匹配供能设备;
根据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原则,为用能特性符合某些能源供能特性的用户类型,匹配该能源供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辅助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获取园区源侧历史数据和荷侧历史数据后,还进行数据预处理:
对于源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能源和荷侧历史数据中的各类负荷,均提取整点数据,以一天为一行,建立源侧历史矩阵和荷侧历史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195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市场主体动态风险评估的方法
- 下一篇:机器人位置状态检测方法及其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