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1964.2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41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崔晓静;孙潜;王昕玥;毛亚丽;汪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32 | 分类号: | C08G69/32;C08G69/28;D01F6/6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14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1414 连续 聚合 苯二胺 溶解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储存精馏后处于熔融态的对苯二胺的对苯二胺储罐(1)、用于储存有机溶剂的溶剂储罐(2)、将对苯二胺与有机溶剂预混合的静态混合器(3)、将对苯二胺与有机溶剂再混合的混合罐(4)、用于将对苯二胺进行保温的保温装置(6)以及用于将对苯二胺进行氮封的氮封装置(5),
所述对苯二胺储罐(1)通过对苯二胺输送管(107)与静态混合器(3)连接,溶剂储罐(2)通过溶剂输送管(207)与静态混合器(3)连接,静态混合器(3)通过混料输送管(307)与混合罐(4)连接;
所述保温装置(6)与对苯二胺储罐(1)、对苯二胺输送管(107)、静态混合器(3)及混料输送管(307)连接;
所述氮封装置(5)与对苯二胺储罐(1)、溶剂储罐(2)及混合罐(4)连接;
所述静态混合器(3)上部设有对苯二胺进口(301),中部设有溶剂进口(302),下部设有预混料出口(303),内部设有用于预混合的混合腔(304);对苯二胺进口(301)设置在混合腔(304)上方,预混料出口(303)设置在混合腔(304)下方,预混料出口(303)与混料输送管(307)连接;
静态混合器(3)中还设有与溶剂进口(302)连通的有机溶剂暂存腔(305),有机溶剂暂存腔(305)一端与溶剂进口(302)连通,另一端设有喷嘴(306),喷嘴(306)与混合腔(304)连通,溶剂进口(302)、有机溶剂暂存腔(305)及喷嘴(306)三者之间形成有机溶剂流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封装置(5)包括氮气罐(501)和废气罐(502),氮气罐(501)和废气罐(502)均与对苯二胺储罐(1)连接,氮气罐(501)、废气罐(502)及对苯二胺储罐(1)三者之间形成将对苯二胺氮封的氮气通路;
氮气罐(501)和废气罐(502)均与溶剂储罐(2)连接,氮气罐(501)、废气罐(502)及溶剂储罐(2)三者之间形成对有机溶剂氮封的氮气通路;
氮气罐(501)和废气罐(502)均与混合罐(4)连接,氮气罐(501)、废气罐(502)及混合罐(4)三者之间形成对混料氮封的氮气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苯二胺储罐(1)上的氮气进口与保温装置(6)连接,对苯二胺储罐(1)上的废气出口与保温装置(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4)连接有出料管(407),出料管(407)上连接有循环管(7),循环管(7)一端与出料管(407)连接,另一端与混合罐(4)连接,混合罐(4)、出料管(407)与循环管(7)三者之间形成物料循环通路。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芳纶1414连续聚合的对苯二胺溶解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精馏后处于熔融态的对苯二胺保存于对苯二胺储罐(1)中,将有机溶剂保存于溶剂储罐(2)中,并向对苯二胺储罐(1)、溶剂储罐(2)和混合罐(4)中通入氮气,进行密封;
B.经对苯二胺输送管(107)将熔融态的对苯二胺输送至静态混合器(3)中,经溶剂输送管(207)将有机溶剂输送至静态混合器(3)中;在静态混合器(3)中,熔融态的对苯二胺与有机溶剂接触混合,形成预混料;其中,熔融态的对苯二胺进料流量不超过有机溶剂进料流量的二分之一,且有机溶剂以压力大于0.4 MPa进入静态混合器(3)中;
C.经混料输送管(307)将通过步骤B中所得的预混料输送至混合罐(4)中,其中,预混料进料流量为熔融态的对苯二胺进料流量与有机溶剂进料量之和;控制混合罐(4)内温度为50~90℃、搅拌机构(401)转速为350~500rpm及微正压为5~25KPa,溶解对苯二胺,得对苯二胺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19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免喷涂聚酰胺66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聚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