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油共炼残渣资源化利用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82820.9 | 申请日: | 2019-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3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石先莹;范迎利;蒋中山;高亚男;李大鹏;刘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1/18 | 分类号: | B01J21/18;B01J32/00;B01J23/745;B01J35/10;B01J37/03;B01J37/08 |
代理公司: | 61201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高雪霞 |
地址: | 71006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油 活化剂 资源化利用工艺 预处理 催化剂活性 工业化应用 化学活化法 改性处理 工艺利用 研磨混合 炭化 活化 催化剂 制备 洗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油共炼残渣资源化利用工艺,该工艺利用化学活化法,将煤油共炼残渣与活化剂通过预处理(残渣与活化剂研磨混合)、炭化、活化、洗涤等步骤制备不同比表面积、不同孔径的残渣基载体,进一步进行改性处理,负载煤油共炼催化剂活性组分,作为煤油共炼催化剂进行循环使用。此工艺具有设备投资低、简单可行的优点,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和残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油共炼残渣资源化再利用工艺。
背景技术
煤与重油共炼(煤油共炼)技术是用石油重油、渣油等重质烃代替经典的溶剂油,将煤和渣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压力、温度及催化剂存在下,在加氢反应装置中同时加氢裂解成轻、中质油和少量烃类气体,其实质是以劣质重油作为煤直接液化的供氢溶剂。煤与重油共炼技术的优点是把原本在煤浆制备中需要加入的循环溶剂,用一部分渣油取代,使油品的循环量较小,处理量可以变大。煤的芳香类和重油的石蜡类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煤油共处理时生成的油不需加氢改质工艺,容易加工成为合格的汽油、柴油等油品。由于渣油中的氢元素比煤的氢元素含量高,在煤油共炼时,氢气耗量降低,氢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设备的投资。与煤的直接液化一样,煤与重油共炼技术的研究是洁净煤技术项目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能效高等优势,既合理利用石油重油资源,也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及重劣质油轻质化。
近年来,煤与重油共炼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有效方式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煤煤油共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高含固煤油共炼残渣,因富集了煤灰、催化剂及高沸点碳氢化合物,属于有害、有毒的废渣,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煤油共炼残渣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燃烧法、填埋法、溶剂萃取法、焦化法等,但普遍存在处理成本高、设备投资大、操作繁琐、回收利用率低、经济性差等不足,难以推广应用。
根据煤油共炼残渣灰分含量低、富碳、硫和氮等杂质少等特点,结合煤油共炼催化剂的组成以及煤油共炼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依据“以废治废”的资源化可循环利用理念,本发明提出一种煤油共炼残渣资源化利用的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煤油共炼残渣的现状,提供一种简单的煤油共炼残渣资源化利用工艺。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下述步骤:
1、将煤油共炼残渣与活化剂混合均匀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炭化后,升温活化,所得产物酸洗后水洗至中性,过滤干燥,得到残渣基载体。
2、以步骤1得到的残渣基载体负载煤油共炼催化剂活性组分,制备煤油共炼催化剂。
上述步骤1中,所述活化剂为KOH,优选所述煤油共炼残渣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1:0.5~2。
上述步骤1中,优选炭化的温度为500~600℃,时间为1~2小时。
上述步骤1中,优选活化的温度为850~950℃,时间为1~4小时。
上述步骤1中,优选步骤1中,优选所得产物用稀盐酸洗涤后,水洗至中性。
上述步骤2中,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α-FeOOH,催化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为:将FeSO4·7H2O固体粉末溶于水中,向其中加入残渣基载体,鼓泡,加入氨水控制溶液的pH值为6~7,搅拌反应2~12小时,过滤、干燥,得到残渣基载体负载α-FeOOH催化剂,即煤油共炼催化剂;以催化剂的质量为100%计,α-FeOOH的负载量为5%~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预处理、碳化、活化、洗涤等步骤,制备大表面积、大孔径的残渣基载体,负载煤油共炼催化剂活性组分,作为煤油共炼催化剂进行循环使用,实现了煤油共炼残渣“以废治废”的资源化可循环利用。本发明工艺过程所需设备简单、投资少,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2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催化高活性空气污染处理纳米竹炭
- 下一篇:一种介孔臭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