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及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85553.0 | 申请日: | 2019-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60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孔为;陆斯钰;韩振;黄红艳;朱科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7/10;C10B4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陈风平 |
地址: | 212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燃料电池 余热 生物 炭化 装置 工作 方法 | ||
1.一种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炭化炉(1)、与所述炭化炉(1)连接的蒸发器(2)、与所述蒸发器(2)连接的换热器(3)以及与所述换热器(3)连接的水箱(6);
所述炭化炉(1)内部设置有用于生物质碳化的螺旋炭化室(102);所述螺旋炭化室(102)中间设置有中空的中心轴(106),所述中心轴(106)的外壁设置有水蒸气通气孔(107);
所述炭化炉(1)四周分别布置若干燃料电池组(4),所述燃料电池组(4)内侧紧贴炭化炉(1)的内炉壁,所述燃料电池组(4)由若干层单电池组成,每层单电池之间设置有连接体(402),所述连接体(402)内设置有水蒸气通道(403),所述水蒸汽通道(403)与所述中心轴(106)下方连通;
所述水箱(6)通过水泵(601)将冷却水压入换热器(3)内,再进入蒸发器(2)蒸发成低温水蒸气,然后通入燃料电池组(4)连接体(402)中设置的水蒸气通道(403),生成高温水蒸气后从下方通入炭化炉(1)的中心轴(106)中,高温蒸汽从中心轴进气口(108)进入中心轴(106)内部通道,再从中心轴(106)的水蒸气通气孔(107)通入螺旋炭化室(102)内,水蒸汽从水蒸汽环路(112)中进入第一排气管路(109)中排入除尘净化器(110);
所述炭化炉(1)设置有用于产品气排出的第一排气管路(109),所述第一排气管路(109)将产品气送入除尘净化器(110),从除尘净化器(110)送出的产品气依次进入蒸发器(2)以及换热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6)分别连接有用于向燃料电池组(4)送入氢气的第一送气系统(7)以及向燃料电池组送入空气的第二送气系统(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气系统(7)包含有第一储存罐(701)、第二储存罐(702)、氢气进气管路(302)以及氢气排气管路(304);氢气从第一储存罐(701)送出进入氢气进气管路(302),在氢气进气管路(302)中的氢气分别经过换热器(3)以及蒸发器(2)换热后,将氢气送入燃料电池组(4),反应后的氢气通过氢气排气管(304)路依次送入蒸发器(2)、换热器(3)以及水箱(6)后,进入第二储存罐(7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气系统(8)包括鼓风机(801)、空气进气管路(301)以及空气排气管路(303);所述鼓风机(801)将空气送入空气进气管路(301),在空气进气管路(301)中的空气分别经过换热器(3)以及蒸发器(2)换热后,将空气送入燃料电池组(4),反应后的空气通过空气排气管路(303)依次送入蒸发器(2)以及换热器(3)和水箱(6)中换热后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组(4)的外侧与炭化炉(1)的外炉壁之间设有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下方设置有油水分离器(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器(5)分别与焦油罐(501)以及水箱(6)连接。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燃料电池余热的生物质炭化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第一回路:水箱里的冷却水送入换热器,再进入蒸发器蒸发成高温水蒸气,然后通入燃料电池组连接体中的水蒸气通道,进一步生成高温水蒸气后通入炭化炉的中心轴中,随后排出进入螺旋炭化室,再从螺旋炭化室上方的进料口排出,进入除尘净化器,随后依次通过蒸发器以及换热器,冷凝水和焦油向下流入油水分离器,通过油水分离器将焦油储存在焦油罐内,分离的水回流至水箱;
(b)第二回路:氢气经过换热器预热,然后再进入燃料电池组参加反应产生电能,然后残余的氢气依次通过蒸发器、换热器、水箱,残余氢气通入第二储存罐进行回收;
(c)第三回路:氧气先通过换热器预热,然后进入燃料电池组参加反应产生电能,残余空气依次进入蒸发器、换热器以及水箱,随后通过设置于水箱的第二排气管路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555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