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型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94159.3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2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曾宇平;尹金伟;左开慧;夏咏锋;姚冬旭;梁汉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49/02 | 分类号: | C22C49/02;C22C49/14;C22C47/14;C22C47/08;C22C47/02;F16D69/02;F16H55/17;F16H55/22;H01R39/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型铜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型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β‑Sialon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材料以铜或铜基合金为基体相,以β‑Sialon晶须作为增强相,所述β‑Sialon晶须分布在基体相中;所述β‑Sialon晶须的体积分数为3~3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型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β-Sialon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高导热、高导电以及摩擦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铜及铜基合金是重要的导电、导热和摩擦材料。现代航空、航天、电子、汽车、以及新能源产业等的迅速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铜及铜合金材料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轻质、高强的需求,复合化成为此类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发展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良好耐磨性能、良好的抗疲劳性能、热膨胀系数小、密度低的铜基复合材料变得尤为迫切。
目前对铜基材料的增强主要以加入TiB2、TiC、SiC等颗粒增强为主。陶瓷颗粒或晶须的加入,可以强化基体,减少摩擦过程中抵抗对偶微凸体的犁削磨损。当材料表面受到摩擦而产生裂纹时,金属相由于强度较低因而裂纹较容易扩展,而当裂纹扩展至陶瓷相时,由于陶瓷相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裂纹沿着相界面产生偏折或者需要更大的作用力使陶瓷相破裂,以上情况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断裂功,减少表面材料的脱落,从而提高其抗摩擦性能。同时,由于陶瓷相的加入,金属材料失去光滑的表面,提高了材料的摩擦系数。中南大学孟康龙等人[1]运用SiO2颗粒结合α-SiC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使材料的平均动摩擦系数提高到了0.31,基体的显微硬度提高到840.9HV。杜建华等人[2]采用纳米SiC晶须作为增强相,制备了Cu基复合材料,添加一定量的晶须,材料的耐磨性得到明显改善,当晶须添加量为0.3%时,材料的耐磨性能最高,相比纯铜材料降低幅度达到58%。相比于常用的颗粒增强机制,晶须增强容易获得更高的机械强度,有利于减少摩擦过程中的磨损量。专利1(中国公开号CN104451476A)公开了一种一种表面改性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和导热性能,但所采用的β-Si3N4晶须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1]孟康龙,姚萍屏.α-SiC的粒度对铜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15(03):294-299.
[2]杜建华,刘贵民,宋娅玲,邓智昌,谢凤宽.纳米SiC晶须增强铜基纳米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9,23(01):77-80.。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首次利用β-Sialon晶须作为增强体制备了一种β-Sialon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以铜或铜基合金为基体相,以β-Sialon晶须作为增强相,所述β-Sialon晶须分布在基体相中;所述β-Sialon晶须的体积分数为3~30%。
在本公开中,β-Sialon晶须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微小棒状材料,其具有一定的长径比。以之为增强体制备铜基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以利用β-Sialon晶须高强度、高耐磨的特点,提高摩擦材料的耐久度,另一方面保留了铜基体高导热、高导电的特点,保证了其在传热、导电等方面的应用。所得β-Sialon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高、强度高、硬度高、摩擦系数高、抗磨损性能好。相比而言,β-Sialon晶须具有较优异的力学性能,同时其制备成本低,作为铜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较佳的,所述β-Sialon晶须的形状为长棒状,晶须直径介于0.2~5μm之间,长度介于0.6~50μm之间,晶须长径比介于3~10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41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雨水检测用雨水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全自动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