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4897.8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8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潘希;魏浩铭;赵凯;周荣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志辉 |
地址: | 51906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拓扑 识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及方法,包括:末端监测终端采集电表箱进线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并与配变终端进行数据交互;分路监测终端采集低压分支箱进线的电压数据及电流数据,并与配变终端进行数据交互;配变终端设置于配变低压侧,采集配变低压侧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采用拓扑自识别方法进行拓扑识别和配电台区的模型生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模型的建立只需要完成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测终端的安装,后续的模型识别建立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模型配置,通过与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测终端的信息交互,配变终端通过基于电流判据的自迭代模糊匹配算法的拓扑自识别应用能自动完成配电台区拓扑模型的构建及更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台区作为供电的最后一公里,和居民用户的用电息息相关,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能有效提高配电台区的供电可靠性和抢修及时性,配电台区的低压线路的准确拓扑关系是信息化的基础。
目前配电台区现状如下:
(1)较多的老旧台区线路复杂,没有或者图纸资料不齐全;
(2)配电台区的拓扑关系靠人工普查,效率低下,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部分台区的低压线路为铺设在地下,普查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
(3)目前台区的监测手段主要靠电表,轮询时间长,信息更新慢,没有台区内低压线路信息,无法支撑主动式抢修。
基于户变关系的识别方法,只能识别出台区内部的终端与台区的归属关系,但不能形成拓扑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及方法,能自识别台区拓扑关系生成相应的配电台区模型,能够显著提升配电台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该系统包括配变终端、分路监测终端及末端监测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监测终端用于采集电表箱进线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并与所述配变终端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分路监测终端用于采集低压分支箱进线的电压数据及电流数据,并与所述配变终端进行数据交互;所述配变终端设置于配变低压侧,用于采集配变低压侧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以及,通过广播命令收集所述分路监测终端和所述末端监测终端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采用拓扑自识别方法进行拓扑识别和配电台区的模型生成。
根据所述的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其中末端监测终端具体包括:采集电表箱的进线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识别配变终端的广播命令并自注册接入配变终端,分接箱进线及出线采样数据实时与配变终端交互。
根据所述的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其中分路监测终端具体包括:采集低压分支箱进线和出线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识别配变终端的广播命令并自注册接入配变终端,其中分接箱进线和出线采样数据实时与配变终端交互。
根据所述的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系统,其中配变终端还包括下行广播模块,所述下行广播模块用于向低压线路三相电压过零时刻以短路式信号方式广播台区识别命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方法,所述配电台区拓扑自识别方法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S100,配变终端广播台区识别命令,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测终端收到命令,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对所述命令执行解析后则自动启动向智能台区终端注册,以及,通过配变终端对识别台区内所属的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测终端进行识别并记录唯一ID号和通信地址;S200,分路监测终端和末端监测终端采集低压分支箱进线和电表箱的电压数据及电流数据,并上送给配变终端进行存储,得到用于拓扑自识别的初始数据;S300,分路监测终端上述数据时将进线与出线按唯一ID号及通讯地址进行顺序上送,配变终端根据初始数据完成拓扑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未经珠海许继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4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