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95624.5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7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叶心;霍志伟;魏劲鹏;贺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20/11 | 分类号: | B60W20/11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龙玉洪;王海荣 |
地址: | 40005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混合 动力 汽车 自主 队列 行驶 能量 智能 管理 方法 | ||
1.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建立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车队,并确定车队中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型号,并获取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的运动系统参数;
S2:对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得到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所有驱动工作模式;
S3:依据汽车动力学理论,建立整车的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得到不同驱动工作模式下的系统效率计算公式;并建立在系统效率最优条件下的能量管理策略模型;在步骤S3中,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Ir为折算到车轮的等效转动惯量;
Im为电动机的转动惯量;
Ie为发动机的转动惯量;
ωr为车轮的角速度;
ωe为发动机输出轴的角速度;
ωm为电机输出轴的角速度;
Treq为车辆以某特定车速行驶所需的转矩;
Te为电动机输出轴的转矩;
Tm为发动机输出轴的转矩;
ig为变速器速比;
i0为减速器速比;
ηT为传动系统效率;
±代表两种驱动模式,当取“+”时,代表电机助力工作模式,当取“-”时,代表轻载充电工作模式;
汽车行驶时需克服行驶时的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和坡道阻力,汽车行驶时需克服行驶时阻力的计算式为:
其中,m为汽车满载质量;f为道路摩擦系数;CD为空气阻力系数;A为迎风面积;u为行驶车速;α为坡度;
S4:设定车队车头间距以及行驶车速要求,建立了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车队纵向动力学模型;
S5:基于仿真平台,搭建了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车队纵向动力学模型,结合所述能量管理策略模型,对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车队进行仿真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运动系统参数至少包括:迎风面积、整备质量、满载质量、滚阻系数、风阻系数、车轮半径、主减速比、发动机性能参数、电机性能参数、动力电池参数、变速器速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工作模式包括:纯电动驱动模式、轻载充电模式、电机助力模式与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四种所述驱动工作模式下汽车电机、发动机和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为:
表一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各驱动工作模式的工作状态明细表
其中,1表示动力源与执行元件处于工作状态或者结合状态,0表示其处于不工作状态或者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自主队列行驶能量智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不同驱动工作模式下的系统效率计算公式中,所述纯电动驱动模式下的系统效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ηsys为当前整车系统效率,Pbat为蓄电池组的放电功率,ηm为电机效率,ηdis-charge为蓄电池放电效率;Pin为系统输入功率;Pout系统输出功率;δ为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所述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下的系统效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ηe为发动机效率;
所述轻载充电模式下车辆的系统效率计算式为:
其中,ηcharge为电池充电效率;
所述电机助力工作模式下车辆的系统效率计算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562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