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送和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和基站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0012.0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5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梁锡喆;安俊基;李承旻;金善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W52/14;H04W52/28;H04W52/34;H04W52/36;H04W52/38;H04L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刘久亮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送 接收 信道 状态 信息 方法 以及 用户 设备 基站 | ||
发送和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和基站。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控制经授权的频带中的第一小区集合和未经授权的频带中的第二小区集合上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小区所需的发送功率和第二小区所需的发送功率之和超过用户设备中所设置的最大功率时,发送功率被优先地分配给第一小区而非第二小区,在剩余功率内对第一小区执行上行链路传输或者省略或放弃上行链路传输。
本申请是原案申请号为201580039446.8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日为2015年8月6日、PCT申请号为PCT/KR2015/008249、发明名称为“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基站”)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接收或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对机器(M2M)通信和各种设备(诸如智能电话和平板PC)以及要求大量数据传输的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蜂窝网络中需要的数据吞吐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增加的数据吞吐量,已经研发出用于有效地采用更多的频带的载波聚合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等以及用于提高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上传输的数据容量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多基站(BS)合作技术等。
一般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一个下行链路(DL)频带以及通过与该DL频带对应的一个上行链路(UL)频带来执行数据发送/接收(在频分双工(FDD)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在时域中将指定的无线电帧划分成UL时间单位和DL时间单位,然后通过该UL/DL时间单位来执行数据发送/接收(在时分双工(TDD)模式的情况下)。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发送和接收在指定时间单位的基础上(例如,在子帧的基础上)调度的数据和/或控制信息。通过在UL/DL子帧中配置的数据区域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并且通过在UL/DL子帧中配置的控制区域来发送和接收控制信息。为此,在UL/DL子帧中形成有承载无线电信号的各种物理信道。相比之下,为了使用更宽的频带,载波聚合技术用于通过聚合多个UL/DL频率块来使用更宽的UL/DL频带,使得相对于使用单个载波时的信号,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信号。
另外,通信环境已经演变成在节点的周围处增加由用户可访问的节点的密度。节点是指能够通过一个或更多个天线向UE发送无线电信号/从UE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固定点。包括高密度节点的通信系统可通过节点之间的合作为UE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由于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引入,BS应该在指定的资源区域中向其提供服务的用户设备(UE)的数目增加,并且BS应该向UE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量增加。由于可用于BS与UE通信的资源的量有限,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在该方法中,BS使用有限的无线电资源来有效地接收/发送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另外,需要能够通过将不同的系统所使用的载波进行聚合来同时发送更多信号的方法。
可以通过本发明实现的技术目的不限于已经在上文具体描述的技术目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根据以下详细描述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文中未描述的其它技术目的。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控制在经授权的频带中配置的第一小区和在未经授权的频带中配置的第二小区上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设备。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小区所需的发送功率和第二小区所需的发送功率之和超过为用户设备配置的最大功率时,发送功率被优先地分配给第一小区而不是第二小区,并且在剩余功率内对第一小区执行上行链路传输或者省略或放弃上行链路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00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