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海水换热的海上核动力平台食品冷藏保鲜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0049.3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董长青;鲜春媚;廖聪;方震;贺梅葵;桂霆;安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5D13/00 | 分类号: | F25D13/00;F25D17/04;F25D19/00;F25D21/08;F25D29/00;B63B35/44;F25B41/06;F25B4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徐祥生 |
地址: | 43006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海水 海上 核动力 平台 食品 冷藏 保鲜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海水换热的海上核动力平台食品冷藏保鲜模块,适用于降低海上核动力平台的冷库内的温度,包含安装在冷库内的冷风机、压缩冷凝机组和终端控制单元;冷风机包含一个出气口和一个回液口;出气口和压缩冷凝机组的进气端连接,回液口和压缩冷凝机组的出液端连接;压缩冷凝机组还包含一个进水端和一个出水端;进水端和出水端和大海连通;压缩冷凝机组还包含控制箱;控制箱与终端监控单元电连接。本发明采用海水作为热阱,既简化了设备,又大幅提高了排热效率;由于采用了GPS与RFID等物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智能管控,一方面可做到精确控温,另一方面可做到故障预诊及实时报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冷藏保鲜技术范畴,具体地指利用海水换热的海上核动力平台食品冷藏保鲜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海上核动力平台长期驻泊于海上,人员对食品品质要求较高,加上各类食品长期贮存所需的温度相差较大,因此需要对于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的冷库存储。常见的食品保鲜技术主要包括冷冻和冷藏。上述两种传统食品保鲜技术,在海上核动力平台上应用时,具有一定的缺陷:
其一、采用大气或内循环水冷,设备复杂,易发生故障,增加了核动力平台的负重,要占据一定的宝贵空间,而且制冷效率不高;
其二、由于传统设备的结构限制,造成了控温精度不够,一般在±2℃,不能满足食品保鲜的细致化分类需求。
而冰温保鲜技术是继冷冻、冷藏之后的第三代食品保鲜技术。但目前对于将冰温保险技术应用于海上核动力平台却几乎没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利用海水换热的海上核动力平台食品冷藏保鲜模块,依靠工作环境周围大量的海水资源,用海水做热阱,既简化了设备,又大幅提高了排热效率;同时采用了GPS与RFID等物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智能管控,一方面可做到精确控温,另一方面可做到故障预诊及实时报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利用海水换热的海上核动力平台食品冷藏保鲜模块,适用于降低海上核动力平台的冷库内的温度,包含安装在冷库内的冷风机、压缩冷凝机组和终端控制单元;所述冷风机包含一个出气口和一个回液口;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进气端连接,所述回液口和压缩冷凝机组的出液端连接;
压缩冷凝机组还包含一个进水端和一个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和大海连通;
压缩冷凝机组还包含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与所述终端监控单元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压缩冷凝机组的进水端和出水端通过一个温控型电动调节阀连通。
优选地,自所述温控型电动调节阀与所述进水端的连接点起,到所述压缩冷凝机组之间,依次安装有第一进水截止阀、水滤器、截止止回阀和第二进水截止阀;
自压缩冷凝机组起,到温控型电动调节阀与所述出水端的连接点之间,依次安装有第二出水截止阀、流量调节阀和第一出水截止阀。
优选地,所述压缩冷凝机组为低温冷藏压缩冷凝机组。
优选地,所述压缩冷凝机组为冰温保鲜压缩冷凝机组。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与进气端之间安装有第一气管截止阀;
所述出液端与回液口之间安装有第一液管截止阀。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与第一气管截止阀之间安装有蒸发压力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压缩冷凝机组还电连接有安装在冷库内的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海水作为热阱,既简化了设备,又大幅提高了排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00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云课堂教学系统
- 下一篇:多个设备上的热词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