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录井作业中随钻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0449.4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4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袁艳丽;梁波;王崇敬;唐诚;蒲万通;周大鹏;顾炎午;吴桐;李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测控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录井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学强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业 中随钻 评价 岩层 孔渗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录井作业中随钻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以钻井工程录井和元素录井的方式分别掌握岩层目标段的地层特征信息;步骤2.在获得的地层特征信息中优选出录井工程参数,建立岩石工程评价指数K1,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K1最大值为K1subgt;max/subgt;,K1/K1subgt;max/subgt;记为K1’;步骤3.选取岩层目标段的元素录井镁、硫元素,建立岩石元素评价指数K2,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K2最大值为K2subgt;max/subgt;,K2/K2subgt;max/subgt;记为K2’;步骤4.将K1′和K2′经过抽稀或插值处理使两者保持对应井深,两者在同一深度值的和即为综合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指数。本发明能够对岩层的孔渗性实现及时、准确、可靠地有效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层孔渗性的评价技术,具体是一种录井作业中随钻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录井作业是油气藏勘探开发活动中的最基本技术,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技术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以及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为钻井作业提供了可靠地信息服务支撑。
在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对所钻岩层进行地质评价。在地质评价中,岩层的孔渗性评价是关注的重点参数之一,这尤是其以溶蚀性储层最为突出。通过对岩层的孔渗性进行评价掌握,可以对岩层的含气性进行有效地综合评价。
目前,岩层的孔渗性评价掌握,主要是通过钻后测井手段或实验室测试分析手段获得。然而,由于钻后测井手段或实验室测试分析手段均具有时间滞后性,以此数据对岩层的孔渗性进行评价,难以对储层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支撑,而且钻后测井手段或实验室测试分析手段均具有成本高昂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录井作业中能够随钻对岩层的孔渗性实现及时、准确、可靠地评价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录井作业中随钻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具体工艺步骤:
步骤1.以钻井工程录井技术和元素录井技术分别掌握岩层目标段的地层特征信息;
步骤2.在钻井工程录井技术和元素录井技术所获得的地层特征信息中优选出录井工程参数,建立岩石工程评价指数K1,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岩石工程评价指数K1最大值为K1max,K1/K1max记为K1’;
步骤3.选取岩层目标段的元素录井镁、硫元素,建立岩石元素评价指数K2,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岩石元素评价指数K2最大值为K2max,K2/K2max记为K2’;
步骤4.将K1′和K2′经过抽稀或插值处理使两者保持对应井深,两者在同一深度值的和即为综合评价岩层孔渗性的指数。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步骤2中所述岩石工程评价指数K1按以下计算模型获得: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步骤3中所述岩石元素评价指数K2按以下计算模型获得:
K2=Mg/MgMAX+S/SMAX;
式中,Mg为岩层目标段的镁元素在某一深度的含量;
S为岩层目标段的硫元素在某一深度的含量;
MgMAX为镁元素在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最大值;
SMAX为硫元素在岩层目标段以上部分的最大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测控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录井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测控公司;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西南录井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04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