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1139.4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武涛;史鑫;吴迪;黄亭;王聪;孙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4/28 | 分类号: | A01G24/28;A01G24/20;A01G24/22;A01G24/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港澄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4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塘市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 处理 用于 水陆 交错 植物 种植 基质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依次通过S1底泥疏浚、S2泥水分离、S3淤泥固化、S4无害化处理、S5形成种植土壤,得到最终种植土壤。本发明首先对低浓度的疏浚泥浆,设计一种快速泥水分离技术,并与后续的淤泥固化处理技术集成为一体化的底泥疏浚处理利用技术,将疏浚后的底泥变为土壤,再通过底泥微生物菌技术,将污染的河湖淤泥无害化处理后,达到种植土的质量控制要求,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河湖底泥的营养丰富的特点,形成优质的有机种植土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河湖淤泥处理,特别涉及一种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十条”治理行动、黑臭河道治理、“河长制”的实施,大力推进了水环境治理工程。而几乎所有遭受污染的河道、湖泊、水库治理中都要遇到对污染底泥的清淤疏浚问题,据估算我国每年产出的疏浚淤泥达到5亿m3以上。行业常用的方法是用绞吸式或者水力冲挖的方式将底泥变成泥浆,再用泵输送到岸上,底泥变成泥浆后体积增加10倍左右,大量含有复杂污染物的泥浆处理出现“需要大面积的处理场地、后续无合适出路、复杂成分造成二次污染风险”等三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首先对低浓度的疏浚泥浆,设计一种快速泥水分离技术,并与后续的淤泥固化处理技术集成为一体化的底泥疏浚处理利用技术,将疏浚后的底泥变为土壤,再通过底泥微生物菌技术,将污染的河湖淤泥无害化处理后,达到种植土的质量控制要求,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河湖底泥的营养丰富的特点,形成优质的有机种植土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S1底泥疏浚,通过潜水泵将泥水抽入土工布袋,得到初步泥水分离的多个装满低浓度泥浆的土工布袋;
S2泥水分离,将所述低浓度泥浆倒入抽滤管道内,通过真空抽滤泵抽滤,抽滤过程中通过过滤介质过滤,实现泥水分离,得到含水率低于80%的高浓度泥浆;
S3淤泥固化,在所述高浓度泥浆中加入固化剂得到含污土壤,所述固化剂包括质量比为65%水泥、10%草炭、5%秸秆、5%脱水剂、5%pH调节剂、10%细沙,所述固化剂与所述高浓度泥浆体积比为1∶10;
S4无害化处理,所述含污土壤中加入化学药剂得到无害土壤,所述化学药剂包括质量为15%Ca(NO3)2、15%FeCl3、25%生物菌剂、45%改性海泡石,每1m3所述含污土壤中添加15kg所述化学药剂;
S5形成种植土壤,将秸秆、锯末、稻谷壳、蔗渣按照质量比1∶1∶1∶0.5进行混合发酵,再加入菌剂得到生物填料,所述菌剂包括高活性光合细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混合菌群、枯草芽孢杆菌,每1m3所述无害土壤中添加30kg所述生物填料得到种植土壤。
优选的,在上述的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中,步骤S1中,泥水先经格栅网去除杂质后抽入所述土工布袋。
优选的,在上述的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中,步骤S2中,抽滤过后的抽滤管道通过反冲洗实现反复使用。
优选的,在上述的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中,步骤S2中,所述过滤介质为陶瓷膜组件。
优选的,在上述的河湖淤泥处理后用于水陆交错带植物种植基质的方法中,步骤S2中,每个所述真空抽滤泵配合一根所述抽滤管道,每次抽滤时间0.5h-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澳洋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11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