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04117.3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7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威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60;C05G3/80;B09C1/00;B09C1/08;B09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2413 辽宁省朝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有机 污染 土壤 复合型 修复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包括:S1.将秸秆粉、木醋液、酶组分、淘米水混匀,加水润湿,置于生化培养箱发酵培养;S2.向步骤S1发酵后的混合物中加入淘米水、微生物组分,置于生化培养箱发酵培养;S3.将生物炭、氯化亚铁溶液、亚硒酸钠、肥料混匀,待生物炭吸附完全后,造粒;S3.将步骤S3得到的生物炭粒加入步骤S2发酵后的混合物中,拌匀,得到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剂,对土壤修复效果良好,尤其对土壤中有机物、农残的降解十分有效,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含量,有效地改良了土壤综合能力,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
目前针对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汞等热敏性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主要采用气相抽提、化学淋洗、热脱附技术、生物法等,但对于高毒性、高污染水平的污染场采用生物法难以降解。许多不易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也会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水平内降解有机物,修复周期较长;对于化学淋洗、气相抽提等物理性手段难以将全部的有机污染物转移至液相或者气相中,也可能由于收集污染物相不完全而造成二次污染;热脱附技术被应用于有机污染场地或者汞等热敏性污染物场地已经较成熟,但是热脱附技术相关设备昂贵,脱附时能耗大,由于脱附的高温(500-800℃)也会使土壤黏土矿物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研发高效、低能耗、快速修复技术,在低温热脱附高沸点的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
针对有机污染土壤场地,传统的化学氧化技术是利用强氧化剂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芬顿试剂、过硫酸盐、过碳酸盐等,氧化电势越低越难以降解有机污染物,根据氧化还原电势强弱可知芬顿试剂的氧化性最强,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极不稳定,易自身分解,不可控,需要现配现用,并且由于现场实施时打孔注入也会造成土层注入分布不均匀,氧化降解污染物效果不好。臭氧是气体,打孔注入土层,针对沙性土壤效果较好,但是通气性较差粘性土壤效果不明显。
相关文献中通过微波协同过碳酸钠分解低分子、沸点中等的有机物污染土壤,脱附率不高,过碳酸盐的氧化电势也不是太高,配成溶液后易自身分解,氧化有机污染优势不明显,一般去除率为40%以上,对于热敏性重金属汞的脱附效果也不强,汞的脱除效率不高(22.2%左右),适用范围不广。
而相关文献中也有采用芬顿试剂催化氧化反应来修复有机污染的土壤,对于低分子有机酸的脱附效果稍明显,但是反应在pH值接近3的条件下才能有较好的活性,且效果相对单一,对一些有机物不能达到预期的降解效果,TOC去除率不超过60%;同时需要消耗的化学试剂H2O2用量大,铁粉用量大,催化效率较低且实际催化作用不明显,且铁粉添加到土壤中难以混匀,易造成铁污染,可能只会发生局部降解,并且对于热敏性重金属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有效降解土壤中有机物、农残,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含量且安全环保的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型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一级发酵:将秸秆粉、木醋液、酶组分搅拌混合均匀,加水润湿至含水量30-50%,置于生化培养箱发酵培养48-72h,取出;
S2.二级发酵:向步骤S1发酵后的混合物中加入淘米水、微生物组分,混合均匀,置于生化培养箱发酵培养48-72h,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威,未经刘海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41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