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印乌碱砂炒炮制过程中的产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7946.7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6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毓杰;王艳;陶培;邓维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21/22 | 分类号: | C07D221/22;A61K31/439;A61P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乌碱砂炒 炮制 过程 中的 产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盐;其中,Rsubgt;1/subgt;选自氢、Csubgt;1/subgt;~Csubgt;8/subgt;烷基、Csubgt;1/subgt;~Csubgt;8/subgt;烷氧基、卤素、‑OC(O)Rsubgt;2/subgt;;Rsubgt;2/subgt;选自Csubgt;1/subgt;~Csubgt;8/subgt;烷基。本发明从印乌碱炮制品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Δsupgt;15,16/supgt;‑16‑demethoxyindaconitine是一种新化合物,与印乌碱相比,该化合物安全性高,并且具有优异的治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制备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以大大降低含有印乌碱的乌头类药物的毒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乌碱砂炒炮制过程中的产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主要治疗跌打损伤痛、风湿痛、腰腿痛等疾病。全世界有300余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我国有200多种,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的高山地带,以及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其中有40种可供药用,如川乌A.carmichaelii/Radix、北乌头A.kusnezoffiiReichb.、黄花乌头A.coreanum(H.Lév.)Rapaics、短柄乌头A.brachypodum Diels、铁棒锤A.pendulum Busch、康定乌头Aconitum tatsienense FinetGagnep.等。但乌头类植物含有二萜生物碱成分,具有较强的毒性,中毒表现为唇、舌、四肢麻木、心悸、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肌肉强直、呼吸痉挛、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炮制后使用。
目前,中医对于乌头类药材的炮制主要采用水煮法(加水煮沸4~6小时)及蒸制法(蒸6~8小时),其炮制减毒原理为:有毒生物碱通过酯键水解反应,由双酯型生物碱依次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如乌头碱转化为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
与中医采用水煮法和蒸制法不同,藏、羌医通常采用砂炒法炮制乌头类药材,仅需炒制5~10分钟即可达到减毒的目的。但砂炒法的炮制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砂炒过程中毒性生物碱的结构如何转化,转化产物与原型生物碱相比,毒性是否降低尚未明确。并且由于砂炒法的炮制原理尚未阐明,导致砂炒品的质量仍以药材炒至“外皮焦黄,断面发黄”等主观经验来判断,缺乏定量化的质控指标。
另外有研究表明,有些二萜生物碱虽然结构相近,但毒性和功效却不相同,例如有的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具有心脏毒性,有的却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因此,在比较砂炒产物与原型生物碱毒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砂炒产物是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乌碱砂炒炮制过程中的产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盐:
其中,
R1选自氢、C1~C8烷基、C1~C8烷氧基、卤素、-OC(O)R2;
R2选自C1~C8烷基。
进一步地,
R1选自氢、C1~C3烷基、C1~C3烷氧基、-OC(O)R2;
R2选自C1~C6烷基。
进一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79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α
- 下一篇:含3-三氟甲基吡唑的吡唑肟类衍生物的制备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