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8280.7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5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彭斌彬;刘亚非;邱文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08 | 分类号: | B25J15/08;B25J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汪清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手 手爪 一体化 机构 | ||
1.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包括固定平台(9)和动平台(8),并联连接在固定平台(9)和动平台(8)之间的三条主驱动支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驱动支链上的手爪驱动机构、设置在动平台(8)上的手爪(15)和扭簧(14);
所述三条主驱动支链的结构相同,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0)、第一减速器(11)、主动臂(2)和从动臂组件,并依次相连;所述主动臂(2)一端通过转动副与固定平台(9)连接,主动臂(2)的另一端与从动臂组件相连;所述从动臂组件与动平台(8)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第一减速器(11)固定在固定平台(9)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0)通过第一减速器(11)驱动主动臂(2)转动并通过从动臂组件带动与之相连的动平台(8)平移运动;
所述从动臂组件包括上连杆(6a)、下连杆(6b)以及并联连接在上连杆(6a)和下连杆(6b)之间的两根连接杆;所述两根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杆(6a)和下连杆(6b)铰接,形成四边形机构;所述上连杆(6a)和下连杆(6b)的长度相等;两根连接杆的长度相等;所述主动臂(2)与上连杆(6a)中间相连,所述动平台(8)与从动臂组件中下连杆(6b)的中间相连;所述上连杆(6a)的轴线与主动臂(2)转动副轴线平行;
所述手爪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2)、第二减速器(13)、驱动臂(1)、拉杆(3)、第一摆动杆(4)、从动连杆(5)、第二摆动杆(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2)和第二减速器(13)固定在固定平台(9)上;所述驱动臂(1)的一端通过转动副与固定平台(9)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2)通过第二减速器(13)驱动驱动臂(1);所述驱动臂(1)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与拉杆(3)一端连接,拉杆(3)另一端通过转动副与第一摆动杆(4)一端相连,第一摆动杆(4)通过转动副与主动臂(2)相连,驱动臂(1)、拉杆(3)以及第一摆动杆(4)上的这些转动副轴线平行于所述主驱动支链的主动臂(2)与固定平台(9)连接的转动副轴线;
所述第一摆动杆(4)的另一端与从动连杆(5)一端通过虎克铰或球铰铰接,从动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7)通过虎克铰或球铰铰接;所述第二摆动杆(7)与动平台(8)通过转动副连接,该转动副轴线平行于对应主驱动支链下连杆(6b)的轴线;
所述手爪(15)通过转动副与动平台(8)相连,该转动副的轴线与第二摆动杆(7)和动平台(8)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重合,所述扭簧(14)的也布置在该转动副上,扭簧(14)的轴线与该转动副轴线重合;所述扭簧(14)的一端与手爪(15)固连,扭簧(14)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杆(7)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臂组件采用空间4S四边形机构,即所述两根连接杆与上连杆(6a)和下连杆(6b)之间通过球铰连接;主动臂(2)与上连杆(6a)固连,下连杆(6b)与动平台(8)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臂组件采用平面4R平行四边形机构,即所述两根连接杆与上连杆(6a)和下连杆(6b)之间通过转动副连接;主动臂(2)与上连杆(6a)通过转动副连接,该转动副的轴线平行于主动臂(2)与固定平台(9)相连的转动副的轴线;所述下连杆(6b)与动平台(8)通过转动副连接,该转动副的轴线与下连杆(6b)的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条主驱动支链中的主动臂(2)与固定平台(9)连接的转动副水平布置,并且两两相隔120°均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条主驱动支链的其中两条主动臂(2)的转动副轴线与另外一条主动臂(2)的转动副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手和手爪一体化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主驱动支链上的手爪驱动机构以及手爪(15)和扭簧(14)的数量均为1至3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828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复合支链的六自由度高速并联机构
- 下一篇:送料设备